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不合时宜
出处:《汉书哀帝纪》 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听过 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晋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释义: “时宜”,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 合。 故事: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
不屈不挠
出处:《汉书叙传下》 乐昌笃实,不能不离。遭闲既多,是用废黜。 释义:“挠”,弯曲,屈服。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 头。 故事: 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 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
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语出《论语尧曰》。 孔子曾说过:“尊五美,屏四恶。”——尊崇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政。 孔子的学生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长,不明白“五美”是哪五种,“四恶”又是哪四种。所以请孔子解释。孔子先讲了“五美”,然后又说“四恶”: “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这句成语的出典,在晋代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名潜,是不满当时的官场,而情愿在农村过隐居生活的一位诗人和文学家(参看“耕前锄后”)。《五柳先生传》是他给五柳先生写的一篇传记。这五柳先生究竟是谁呢?其实,就是陶渊明自己。因为他家的屋子旁
不可同日而语
战国时,著名的游说家苏秦主张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参看“鸡口牛后”、“前倨后恭”),为此奔走串连,向各国国王进行游说。《战国策赵策》记载:苏秦来到赵国,对赵王说:“咱们六国的土地面积,等于秦国的五倍,六国的军队人数,超过秦国的十倍。六国的力量合而为一,一
不足回旋
《汉书》记载:汉景帝后二年,分封各地的诸王,齐来朝见。景帝设宴招待,并叫大家舞蹈祝寿,狂欢作乐。大家就高兴地挥手举足,舞将起来。但是,封于长沙的定王却舞得很别扭,好像不敢伸展手脚的样子。别人都讥笑他舞得不好。景帝也纳闷,问他为什么这样,是不是不会舞蹈。他说
不识之无
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新唐书白居易传》说:“其生始七月,能展书,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他刚生七个月,就能翻书,保姆教他指认‘之无’两字,上百次都没错)。”这个故事,历代相传,叫做“白居易一岁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入老虎的窝里,怎么能捉得老虎崽子!这句话,见于《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时人(参看“投笔从戎”)。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他到达鄯善(在今新疆鄯善县)的时候,鄯善王起初对他很恭敬,作为上国的贵宾招待,彼此十分
不违农时
孟子,即孟轲,战国时代儒家学派大思想家,他主张推行“仁义”,建立“王道”。梁惠王曾经向他请教:怎样发展生产,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孟子的回答,据《孟子梁惠王》记载,原文是这样的: “不违农时,谷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不可胜
不遗余力
“不遗余力”——遗,遗留;余,剩余。形容用尽全力,不遗留一点定剩余的力量。语出《战国策赵策》和《史记酃卿传》记载的一段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秦、赵两国一次战争中的事情。故事主要有两个情节:一是赵国战败;二是赵国求和。《战国策》和《史记》所记内容大致相同,但是
才占八斗(才高八斗)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死后諡思,所以又称陈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家,而且在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汉末建安时代出现的所谓“建安文学”,其主要代表人物便是曹氏父子。而曹植的文才似乎更见突出
不远千里而来
“不远千里而来”这句话,出自《孟子》,原文是这样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我国乎?”孟子对曰:“五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据说,当时的梁惠王曾挂起了招贤纳士的招牌,因此颇有些文人学者去投奔他,为他效力。提倡:“仁义”的孟子
不越雷池一步
东晋时,世族权贵之间互相争夺,彼此攻杀,政局十分混乱。晋明帝时,护军将军庾亮升任中书令,职掌中央政事大权,声威很高。镇将苏峻,因征战有功,也渐渐骄傲。到成帝时,苏峻起兵反晋,以反对庾亮的专权独断为名,进攻京都建康(今南京)。江州都督温峤是拥护庾亮的,他担心
不自量力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有这样一段故事: 春秋时,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和息国(在今河南息县)有一次发生了争执,息国的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态度,却贸然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被迫应战,同敌人厮杀,终将入侵者打得大败而逃。当时,人们评论这件事情,说道:
差强人意
王莽末年,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帝)部下,有一个将军名叫吴汉,字子颜,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他为人耿直,不爱说话。训秀起先并不怎么重视他。后来,其他的一些将军时常称赞吴汉勇敢,才逐渐引起了刘秀的注意,拜他为偏将军,不久升任为大将军。 吴汉不但勇敢,而且对刘
“掣肘”一语
办事不顺利,牵制很多,不能痛快进行,叫做“掣肘”。(掣,是拉扯的意思;肘,是臂肘。) 关于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有一段小故事: 孔子的学生中,有个姓宓名子贱的。鲁国的国君派他去当单父县的县官。宓子贱是很有才能的,也愿意到单父去试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他恐怕鲁君
巢毁卵破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山东人,是孔子的后裔。据说,他小时候很聪敏,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汉献帝时,孔融曾为北海相(北海,郡名,在今山东益都到掖县一带),所以,也有人称他为孔北海。据《三国志》说,当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南征刘备和孙权时,孔融表示不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汉初名将韩信,淮阴(今属江苏省)人。年轻时,在家乡生活孤苦,人们多瞧不起他(参看“一饭之恩”)。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韩信去投效,可是并没有显出什么才能。项梁败死以后,项羽派他当了一名待卫官。他虽然向项羽提出过一些作战建议,但并没有被采纳过。后来,韩
沧海一粟
“沧海一粟”——茫茫大海里的一颗小米。这是比喻极为渺小的意思。宋代文学家苏轼(东坡)在他的《前赤壁赋》中曾用过这句话。 宋神宗时,苏轼曾被贬出京,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参看“姑妄言之”)。当时,黄州的衙门设在湖北黄冈。黄冈附近有一处名胜,叫赤鼻矶,也叫赤
操刀伤锦
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产,姓公孙,名侨,是个精明能干的政治家。当时郑国在今洛阳附近,新郑就是它的都城。它不但是地处列国的中心,而且南边的楚国和北边的晋国,又正在互相争夺霸权,小小的郑国,夹在两个强大的国家之间,处境很困难的。加以郑国贵族内部的矛盾也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