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最新文章
耕前锄后
晋代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家境清贫,曾经做过参军、县令等小官,时间都不长。 《晋书陶潜传》说,陶渊明最后一次所任官职是“彭泽县县令”(彭泽县故址在今江西湖口县东)。四十一岁的那一年,有一次,上级“郡”里的“督邮”(
稿砧
“稿砧今何在? 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 破镜飞上天。” 这是一首古乐府,也可以说是一首古代的民歌。第一句,稿,是禾草,砧,是砧板。古人切草,把草放在砧板上,用鈇来斩;鈇是类似斧子的一种砍刀。“鈇”和“夫”同音,所以用“稿砧”作隐语,来隐射鈇,而暗指丈夫。第
绠短汲深
《庄子至乐篇》载: 孔子的弟子颜渊(即颜回),从鲁国到齐国去,要同齐国的国君谈谈治国的大道理。动身之后,孔子老是不放心。另一弟子子贡(即端木赐)看出老师有心事,便恭敬地问道:“颜回走后,我看您脸色很不愉快,是为的什么啊?” 孔子说:“是呀,你问得好!从前管子
觥筹交错
“觥筹交错”这句成语,是形容聚饮时喧杂的情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就有这么一句。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自号醉翁。他在任“滁州太守”的时候,常到滁州西南郊瑯琊山的酿泉去游玩。酿泉上面有个亭子,他给它题名为“醉翁亭”。他和宾客们常在这亭子里饮酒欢
诟如不闻
富弼,宋朝河南人,字彦国,死后谥号文忠,所以后人称他为富文忠公。 据宋人陈长方编撰的《步里客谈》说,富弼少年时,好学,器量很大,遇到有人辱骂他,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旁人告诉他:“有人在骂你哩!”他毫不在意,说:“恐怕不是骂我吧?”别人又说:“那人指名道姓地
古井无波
唐朝孟郊诗(《列女操》):“妾心古井水,波澜誓不起。” 又白居易诗(《寄赠元九》):“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枯干的古井,当然不可能兴起波澜。——这是从前封建社会里赞扬守节妇女的,所以,白居易把“古井无波”和“秋竹有节”作对句联在一起。 其实,这两句也可
姑妄言之
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苏东坡,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他名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东坡是他的别号。 苏东坡早年当过杭州等处的地方官,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后来,虽然当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较高的官职,但是晚年又被贬谪到
孤注一掷
赌博时,赌汉赌到最后,气愤地拿出全部所剩的钱,扔下一笔赌注,以决最后一次胜负:如果幸而赢了,就能挽回败局;不幸而失败,输个精光,也就拉倒。这叫做“孤注一掷”。 赌博中的“孤注一掷”这句话,运用到军事和政治上,最早见于《晋书》的《孙绰传》:桓温想把晋朝的国都
古调不弹
唐代诗人刘长卿有一首题为《弹琴》的五言诗,原文有这样的两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他在另一首五言中,还有这样的两句:“清琴有古调,更向何人操”。 前两句是说:“古调虽然是我爱的,可是如今人们多不弹了。”——这叫做“古调不弹”。旧时有些失意文人往往借它
顾曲周郎
三国时吴国的都督周瑜,字公瑾,当时吴中人们都习惯地称他为周郎。他不但足智多谋,善于作战,而且精于音律,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每当发现错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我国古代被认为最知心的一对朋友。 管仲,字夷吾;鲍叔牙,也叫鲍叔。《史记管晏列传》说,管、鲍二人曾经一同做过买卖,分到盈利的时候,管仲多取一些,鲍叔牙并不说他贪得,因为知道他实在穷困。管仲替鲍叔牙办过几次事情,不但没有办成,反而越弄越糟,鲍叔
刮目相看
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一个人;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也可以视为刮目相待 典故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
管窥锥指
战国时,赵国有个学者叫公孙龙,据说禀性聪敏,学识丰富,以博辩知名。他自己以为是最高明的了。后来,他听到了庄子的理论,佩服得不得了,于是对魏牟(魏国公子)说:“原来世界上还有更高明的学者啊!” 魏牟笑着说:“你听过‘埳井之蛙’的故事吗?一只住在井底的蛙,怎能
鳏寡孤独
《札记礼运》的《大同篇》中,有这样的几句: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意思是说:让年老的各有适当的归宿,年轻的各有一定的用处,年幼的各有应有的成长条件,鳏寡孤独和废疾人,都有受到赡养的在权利。……这是儒家设想的所
国人皆曰可杀
孟子对齐宣王谈过关于选拔人才的问题。 孟子说:“国君选拔人才,应当不论其人的地位高低,也不论同你关系的亲疏。必要时,地位低的人可以超过地位高的,关系并不密切的人可以超过亲近的。因为,地位高的,同你亲近的,不一定都是贤能的人才。不过,地位既低、关系又不密切的
过门不入
上古尧、舜时代,出现过一次洪水泛滥的的巨大灾难,前后经过了二十多年之久。受灾地区很广,损失很大,情形非常严重。 先是尧当政的时期,就曾特派过一个治水的总管,名叫鲧,命他设法平定洪水,拯救灾民。可是忙了九年,毫无成绩。原来他的治水方法主要是水来土掩,积土阻水
邯郸学步
据传说,赵国人走路的姿态特别优美大方,邻国的人们往往表示羡慕。 燕国的寿陵有几个少年,相约到赵国去学习走路的姿态。人们一同在赵国的国都邯郸,专心观察来往行人走路的姿态,竭力模仿他们的动作。可是结果很不妙:这几个少年,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态学得,反而把自
归马放牛
据古史记载,商纣王荒yin无度,暴虐不道,诸侯都反对他,老百姓更是怨声载道。周武王起兵伐纣,各地响应,万民拥护,军事进展十分顺利。(参看“爱屋及乌”) 当周武王统领大军,夜渡孟津过黄河的时候,水面平静无波,天上月明如昼,八百诸侯的军队,在渡船上齐声歌唱,声势极
骇人听闻
隋初,有个名叫王劭的,曾在北齐、北周做过官。齐、周相继灭亡,进入隋朝后,隋文帝任命他为“着作郎”。隋炀帝时,他又连任原职,真可谓官运亨通、一帆风顺。 这个官为“着作郎”的王劭,其实并不专心从事“着作”,他虽然也编写过国史和做过其他的注释工作,但是,他却主要
海不扬波
会议产,商朝灭亡以后,周朝新建的时候,曾经出现过朝政清明、天下大治的书面。据《尚书》等古史记载,当时,远在今越南南部的越裳国国王,也来朝贡,表示敬服,并曾进献白雉为礼,赞颂道:“海不扬波者三年矣,意者中国其有圣人乎(海上不见暴风恶浪已有三年了,想必中国出了
«
1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18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