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最新文章
飞鸟惊蛇
《法书苑》载:释亚楼(唐时僧人)善草书,他曾自题一联道:“飞鸟出林,蛇惊入草”。意思是,草书要写得生动,犹如奋飞的的鸟射出林来,又如受惊的蛇窜入草丛。后人就用这八个字,或简作“飞鸟惊蛇”或“惊蛇入草”来称赞优秀的草书。 借用动物的勇猛腾跃或迅捷飞舞的姿态,
奋不顾身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
奉公守法
【释义】奉:奉行;公:公务、公事。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
风烛残年
“风烛”,或“风中之烛”,比喻人命垂危,灯烛临风,很容易被吹灭一样。也叫“风灯”,或“风中之灯”。这个比喻,在古人的诗文中引用的很多。例如: 《古乐府怨诗行》:“百年未几时,奄若风中烛”。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子
赴汤蹈火
“赴汤蹈火”,是不避艰险的意思。“赴汤”,走到沸滚的开水里去也甘愿;“蹈火”,跳进燃烧着的烈火中去也不顾。形容尽忠竭力,冒死拼命,不惜牺牲。 这句成语,出于《汉书晁错传》。晁错,西汉初颍川人。本来是个学者,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曾根据伏胜的口诵,记录和
斧正
楚国的国都郢都,有个勇敢而沉着的人,他的名字没有留传下来,人们只叫他“郢人”。 郢人有个好朋友,是技巧极高的匠人,不知道他是姓石,还是名石,人们都叫他“匠石”。 郢人和匠石真是难得的一对。他俩有一套绝技:郢人在鼻尖上用白粉涂上苍蝇翅膀似的薄薄一层,匠石能用斧
佛头着粪
《传灯录》(宋僧道原撰)有一段关于“佛头着粪”的有趣记载: 有一位崔相公,在一所寺院里游览,见佛像头上有鸟雀粪,便装作很生气的样子问和尚道:这些鸟雀到底还有一点儿佛性没有? 和尚也很幽默,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当然有。” “那他们竟然在佛头上拉屎?” “那它们
解弦更张
“解弦更张”,比喻政治上的重大改革。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汉武帝曾向董仲舒征询对于国事的意见,董仲舒在答对中曾说过这样的话。 董仲舒是汉初名儒,广川(今河北冀县一带)人。对于孔孟学说极有研究,汉景帝因此封他为“博士”。《史记》和《汉书》都说他读书非常用功
腹稿
唐初著名的青年文学家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据说,他从小聪明过人,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几岁就成名了。他去世的时候才二十六岁(有的说是二十九岁)。他的一生虽然很短,他的作品却为后世所传诵。有名的《滕王阁序》,便是他的一篇代表作。人们把他和杨炯、
负隅顽抗
出处《孟子尽心下》 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即隅),莫之敢撄。 释义“负”,依靠;“隅”,山势险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 固抵抗。 故事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 臻(zhe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他说:“老师,您听 说
甘棠遗爱
西周的周成王时代,相传有两个著名的贤人,一个是周公,另一个是召公。 周朝的开创者是周武王姬发。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姬昌,本是殷商时西方诸侯之长,因为他反对商纣王的暴政,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后来,周武王继承他父亲的遗志,起兵伐纣,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参看
割鸡焉用牛刀
“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杀牛的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办件小事何必用大人才?反过来说,“割鸡焉用牛刀”,那就是“大才小用”或“小题大做”的意思。一个极有才能的人,开始试办一些比较容易的事情,并不需要费多大的劲而办得很出色,就叫“牛刀小试”。 “割鸡焉用
感恩图报
解释: 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图:谋求。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
纲举目张
这句成语,来源于东汉郑玄的《诗谱》序,原文是:“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通篇明。”隋朝的王通也说过:“举一纲,众目张;弛一机,万事隳。” 纲,是网上的总绳。目,是网眼。提起网上的纲绳,许许多多网眼就会全都打开,这叫做“纲举目张”。比喻干任何事情,只要抓住它
干卿何事
五代时,位于江南的南唐,出过几个有名的词人。例如皇帝李璟、李煜,宰相冯延巳,还有成彦雄、徐铉等,他们写的词,历代诗论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璟是南唐三代皇帝中的第二个,一般习惯地称他为“中主”。他的儿子李煜继位,人称“后主”。我国说干诗词史上所谓“南唐二主
刚愎自用
“刚愎”,个性太强、骄傲暴戾的意思。《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的一段故事中说道:“先縠刚愎不仁。”故事是这样的: 先縠是春秋时晋将,在一次晋楚战争中,因为不听统帅的命令,擅自行动,结果使晋军吃了大败仗(参看“名列前茅”)。当时,楚军本已开始撤退,晋军统帅荀林父
割席分座
三国时魏人管宁和华歆年轻时在一起读书,一同学习。不过两人的性格,据说很不一样。管宁俭朴好学,不慕富贵,华歆则恰恰相反。据《世说新语德行》所载: 有一天,两人在菜园里锄地,忽然锄出一块金子来。管宁好像根本没看见,只顾锄地。华歆却惊喜万分,立刻把金子拾起来,准
狗尾续貂
晋武帝(司马炎)兼并统一了魏、蜀、吴三国,建立了晋朝的政权以后,也学汉高祖刘邦的办法,把家族子分封为王,企图巩固晋朝的统治。可是结果,晋朝中央政权和诸王互相争权夺利的内乱情况比汉朝更加严重。宫廷生活的奢靡,政治的腐败,也非常突出。 以“赵王”司马伦来说,他
高枕无忧
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的大贵族,姓田,名文,“孟尝君”是他的封号。他是齐国的国相,封地在薛(今山东滕县附近),有一万户佃农,光是田租税款的收入,他就吃用不完,可是他还不够,又在那里放债。 孟尝君家里经常养着大批门客,多的时候有三千人以上。这些人各按等级待遇分别
高朋满座
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唐初一位著名的青年文学家。传说,他自幼聪明,七岁能文,十四岁就当了官。由于年轻有才,相当自傲,因而屡遭贬斥。在沛王府当“编修”时,因为一篇游戏文章被逐出王府;当“虢州参军”时,又为同僚所嫉,获罪免官。分的父亲原任“雍州司功参
«
1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18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