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最新文章
别无长物
《世说新语》(南北朝刘义庆编)《德行篇》中有一段关于王恭的故事。《晋书王恭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王恭,字孝伯,东晋时人。他有个朋友名叫王忱,他俩都曾在宫中担任过太子的老师。 有一次,王恭同他的父亲“光禄大夫”王蕴一起游会稽(今浙江绍兴)回到都城。王忱去
必恭必敬
解释: 非常的恭敬,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
宾至如归
客人们来到旅馆里,招待员热情接待,服务周到,使客人们好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这就叫做“宾至如归”。 这句成语来源于春秋时代子产的一段故事。 子产,即公孙侨,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参看“得其所哉”) 《左传襄公卅一年》载: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那
别开生面
“别开生面”这句成语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丹青引赠曹将军》。“丹青”。原是绘画用的两种主要颜料——红和绿,古人因此把丹青作为绘画的别名。“引”是乐曲的一种,也是诗歌和一种体裁。因为这是一首赞扬绘画的诗,所以,诗人用了这样的题目。 曹
比肩接踵
春秋时,齐国的国相晏子,名婴,字平仲,身材矮小,而极有口才。《晏子春秋》记载了不少关于他的故事。例如: 有一次,晏子出访楚国。楚王仗着楚国国势强大,对齐国的使臣很不礼貌,一见晏子,竟然傲慢地问道:“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了,怎么派你这个矮子来呢?”晏子答道:“
闭门造车
“闭门造车”这句成语,已经相当古老。宋代朱熹在他的《中庸或问》中提到这句成语时,就说它是古语。 不过,古语所谓的“闭门造车”,它的愿意却和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完全不同。 朱熹的《中庸或问》是这样说的:“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相同也。”意思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本是一句俗谚。汉代哲学家王充在他的名著《论衡》的《状留篇》中,曾有相似的说法。它说: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斯须”,是一会儿的意思。河水结成冰,不是一天骤然寒冷的结果;用泥土堆积成高山,也不是短时间
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是说在战争中不妨多用诡计,迷惑对方,以便取胜。也就是说,对敌人不能太老实,需要诈(用计),而且要不厌诈。 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曹操后来加注道:“兵无常形,以诡计为道。”唐人李筌注道:“军不厌诈”。 《
筚路蓝缕
春秋时,小小郑国,地处晋、楚两大国之间。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为了争夺郑国,矛盾很大。郑国既害怕楚国,也不敢得罪晋国,处境十分为难。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那年春天,楚国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只得向楚国求和。晋国得到消息后,立刻派兵抗楚救郑,目的是要把
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到秦国去请名医来诊视。 晋景公躺在病榻上,恍惚间梦见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说:“不好了,病人要请名医来了,咱们这回恐怕要倒楣,还是赶快逃跑了吧!”另一个小孩说:“别慌,咱们躲入膏之下,肓之上,任他怎样的名医,用怎样的妙药,都奈何我们
补天浴日
“补天浴日”这句成语出自“女娲补天”和“羲和浴日”两段神话故事。 《淮南子》载:上古时代,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战。共工大败,气得向西方的不周山一头撞去,把不周山撞坏了。不周山是撑天的大柱,大柱一断,天就坍塌了一大块,地也裂陷了很多。同时,山林起火,
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兵,指兵器),形容军事进展顺利,根本没有经过战斗,刀刃上血迹都没有,就得胜了。 这句话,《荀子》(战国时荀况撰)的《议兵》篇中就有。它称颂上古时代的几次战争: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文王伐纣。它说:他们“皆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
伯仁由我
据《晋书》载:晋元帝在建康(现在的南京)即位后,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掌握征讨之权,颇有功劳,声望很高。后来,元帝有些猜忌他,想加以制约,他就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参看“城狐社鼠”)。王敦的军队一直打到了石头(属现在的南京,在当
卜昼卜夜
敬仲,即春秋时陈国的公子完,同陈宣公是兄弟。陈宣公为了叫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太子,便把原来立为太子的大儿子御寇杀了。敬仲是站在御寇一边的,因此不能在陈国安身立足,便投奔齐国。齐桓公很恭敬地接待敬仲,拜他为“卿”。敬仲谦虚地说:“我是投奔贵国的客人,蒙您收下,
伯乐相马
解释: 伯乐能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
不逞之徒
“不逞之徒”这句成语,较早地见于《左传襄公十年》关于子驷的一段记载。 子驷,即郑国的公子騑。当时,郑国各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内部矛盾很尖锐。郑僖公是被子驷杀死的。子驷杀僖公,立了僖公的五岁之子嘉为国君(即简公),这样,他就操纵了郑国的国政。有不少贵族的公子就
不辨菽麦
“不辨菽麦”,分辨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无知之极,连普通的常识都没有。 这句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那时,晋国上层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很激烈。国君晋厉公偏信胥童,国家大权掌握在胥童的手里。栾书、中行偃等首先杀了胥童,随后又把晋厉公杀了,另立晋襄
不觉技痒
自己擅长某种技艺,极想表演一下,好比发痒一样,简直忍不住,叫做“技痒”。《史记刺客列传》说,高渐离听得有人击筑,“徬徨不能去”,这就有“技痒”的意思。汉朝人应劭所着《风俗通义声音篇》谈到高渐离的这段故事时,则直接用了“技痒”两字。 高渐离,战国时的燕国人,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名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但是他自己却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论语八佾》载: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
不可多得
“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 (出自汉孔融《荐祢衡表》和《论盛孝章书》)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祢衡的著名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善于论辨,写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当自傲,好与人争斗。当时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赏他,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特地写了荐表,把他
«
1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