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荒诞战国后宫:三人行必有汝父
君臣同乐——陈灵公妫平国的惬意生活  陈国是舜帝后代妫满的封地,首府在宛丘。西周建国时,舜家族虽然属于祖上阔过的那种类型的名门望族,不过经过夏商两朝千年的“或失或续”,到了此时,他们的阶级成分大概早已划归于贫下中农这一类中。周武王姬发分封天下时,为了表达对
战国最冷血的男人,至今值得我们思考
公元前406年的一天,中山国都城顾外围的军营中,一个中年男人看着眼前一碗肉汤,他怔怔的盯了一会儿,突然说道:这是我儿子的味道!说罢,一仰头就把眼前的肉羹喝了下去。 看着中年男人喝下了肉羹,送肉的使者笑了笑说:将军,这碗肉羹你是喝了,可是你儿媳、孙子还在城里,要
战国水晶杯的三个未解之谜
偶然发现的国宝 “战国水晶杯是在1990年发现的。”1990年五六月份,半山镇石塘村工农砖瓦厂在工厂旁边山坡上取土时,挖出了一些原始瓷器。文物部门在现场调查后认为这里可能有大型墓葬的存在,有必要进行考古发掘。当年的10月,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发现了编号为90-1的战国土墩
春秋、战国、战争
在甲骨文中,“武”字由“戈”和“止”(趾)两部分组成,意思是步行作战。在东周时代,“武”却被解读成了“止戈为武”。暴力攻击的原始字义,一变而成为代表文明的贵族传统,即对暴力的限制,才是真正的勇者所应秉承的德行。 经历过这种军事贵族的文化熏陶之后,春秋时代对
战国诸郡
政区名。据杨宽《战国史》附录一《战国郡表》所载,魏国有:河西郡、上郡,均为魏文侯时置;河东郡,为抗秦而设;方舆郡、宋郡,原为宋地,齐破宋后属齐,魏取其地后设郡。赵国有:上党郡,魏分晋上党地置:雁门郡、云中郡,原为楼烦地。赵武灵王破楼烦、林胡后置;代郡,原为代
邯郸百家村战国墓
战国时期赵国墓葬群。位于河北邯郸西百家村。1957年和1959年先后在此发掘战国墓八十一座,皆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可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墓长4—7米,宽3—5米,但无墓道。中型墓长3—4米,宽2—3米,小型墓长、宽分别在3米、2米以下。大、中型墓一般棺椁具备,小型墓有棺。
战国七雄
指战国时魏、赵、韩、齐、秦、楚、燕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因争雄称霸,后世遂以为名。
战国纪年
书名。清林春溥撰。六卷。编年体史书。上接《左氏春秋》,下迄于两周之亡。战国时记载诸侯国历史的史记,多毁于秦火。林氏在《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的基础上,增成此编。前列战国舆图及说明,简叙列国疆域分野;后附战国年表,于世次年表,名谥异同,均作叙述。其纪年世系
战国
时代名。因当时秦、齐、燕、楚、韩、赵、魏七个诸侯大国称雄争霸,连年战争,故称为“战国”。西汉末刘向编《战国策》始作为时代名称。战国下限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止。其起始年代有多种说法:1.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作周元王元年(前475);2.司马光《资治通鉴
二里岗战国墓
战国时期墓葬群。位于河南郑州市东南郊二里岗。在七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探出墓葬五百余座,其中战国墓占百分之九十。1953—1954年发掘战国墓二百十二座。墓间平均距离2—4米,最近仅0.2米,但无相互打破的情况。其中以中、小型竖穴土坑墓为主,共一百八十六座,皆有棺,部分配
新都战国墓
战国时蜀地墓葬。位于四川新都马家乡晒坝东北。1980年发掘。系一座有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木椁墓,墓向正西,墓道在墓坑西。墓坑长10.45米,宽9.2米。木椁用楠木长短枋叠砌构成,有槽榫结构,东西长8.3米,南北宽6.76米,椁内分隔为一个棺室和八个边箱。棺以整木挖凿而成,形
新郑仓城战国冶铸铁遗址
1964年发现于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内的铸铁遗址。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试掘时发现有内径达1.7米的熔炉,及长2.75米、宽1.75米的烘范窑,还有大量铁工具与农具的泥铸范及少量石范,是战国时韩国的大型铁农具制造作坊。
湘乡牛形山战国墓
战国中期楚国墓葬。位于湖南湘乡城东北4公里的牛形山。编号为牛形山1、2号墓。1975—1976年发掘。二墓毗连,年代相近,其中2号墓年代略晚,规模较大。二墓形制大体相同,均有高大的封土堆、墓口下内缩的台阶、覆斗形墓室与斜坡式墓道。墓室内置二椁三棺,中棺作弧形,内外椁间
怀来北辛堡战国墓
战国时期墓葬。位于河北怀来城东25公里的北辛堡。1964年清理、发掘了一、二两号墓。两墓相距12米,均狭长形土坑竖穴墓,墓向65度。一号墓墓口长15.1米,宽5.1—3.4米,深3.9米。墓底中部置一棺一椁,墓主人骨架旁有双环首形铜剑、金弹簧形饰等物。椁外前端置青铜鼎、豆形器、
洛阳战国粮仓遗址
战国中晚期的粮仓遗址。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共青路东段、胜利路西侧,洛河与涧河汇合处以北不远处。1970年发现,已探明粮窖七十四座,大致东西成行,南北成列,分布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的范围内。粮窖均为圆窖,口大底小,纵剖面呈倒置的等边梯形,壁坡度大,一般口径
西沟畔战国墓
约战国晚期少数民族墓葬。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北部西沟畔西北五公里的虎斯太河东岸。1979年清理的三座墓,编号为M1—M3,其中M2保存较好。出土遗物以金器为主,除服饰品外,多为动物纹图案的剑鞘装饰金片,此外有铜、铁质兵器、马具等。各墓所出陶罐形制相近,说明三墓大致是同
战国纵横家书
帛书名。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未标书名,现名系整理者据内容所加。共分二十七章,一万一千余字。内容绝大部分为战国后期史料,系从三种不同的战国游说故事册中辑录而成。前十四章是苏秦的书信及游说之词,各章内容相互联系。除四、五章部分与《战国策》同外,其
战国春秋
书名。北齐李概撰。二十卷。记十六国史事。已佚。
战国官玺
战国职官玺印。当时各国任命官吏,诸凡丞相、郡守、县令等,皆由国君授以玺印,作为行政权力之凭证。官吏升迁、辞职、免职或死亡时,要缴回其所使用之官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西门豹为邺令,……居期年上计,君收其玺。”《吕氏春秋执一》:吴起谓商文曰:“今日释玺辞
战国私玺
战国时期私人玺印。乃适应私人间社会交往之需要而出现。多随身佩带,死后则随葬。今所见有铜、银、玉质。形制大小不等,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及不规则形。多作鼻纽,间有其他纽形。印文有朱、白文两种。朱文印系铸成,多加边阑。印文内容主要为姓名,通常亦称此种专著姓名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