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梁祝读书处——万松书院
传说中的梁祝读书处杭州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北麓,万松岭南坡,因取自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诗意而命名。在梁祝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在杭州城外的崇绮书院同窗三年,并由此相识、相知、相慕,并演绎了流传千古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哀怨
北海书院
平原之地,原本无山。某日却有人于土岭之下挖出一块旧碑,上写:海浮山。于是,小城南边,就有了这座名山。 名山之下必有名人上还真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北海书院在此。只是到了民国,书院就只剩几处断壁残垣了。 这一年,荒废已久的书院旧址,悄然立起数幢仿古建筑,几座高低错落
左宗棠的书院情结
书院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开端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延续于元明清,对传统教育的推进、人才的培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光绪八年(1882)晚清重臣左宗棠写给学使黄漱兰的信中,谈到书院对于人才的教育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称“则欲思造士而冀其有成,非求之书院不可
集贤殿书院押院中使
官名。唐朝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置一员,掌出入、宣进奏,领宦官以监守院门。
翰林御书院
官署名。北宋置,隶翰林院,掌皇帝御制、御书及供奉笔札图籍之事。设勾当官三人,以内侍充任。其属有待诏、书艺等。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罢,绍兴十六年(1146)复置。官署名。宋置,亦称翰林书艺局,属内侍省的翰林院,掌御制诗文与墨迹,并供奉笔札图籍。勾当官三人以内侍充
集贤殿书院直学士
官名。唐朝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置,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宪宗元和四年(809)学士、直学士皆用五品。
集贤殿书院判院
官名。唐朝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置一员,以学士年高者为之,掌判院事。
集贤殿书院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改丽正修书院置,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旨以求之。置学士、直学士、知院事、副知院事、判院、押院中使及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检讨官、正字、孔目官、专知御书检讨、知书官等。文属中书省。书院名。
丽正书院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十二年 (724)置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参见“丽正修书院”。
书院使
官名。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玄宗置丽正书院,聚文学之士,或修书或侍讲,以张说为书院使主管其事。
集贤殿书院副知院事
官名。唐朝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置,以散骑常侍一人为学士者充任。
集贤殿书院学士知院事
官名。唐朝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置,以宰相一人为学士者充任。
集贤殿书院学士
官名。唐朝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置,五品以上为学士,宪宗元和四年(809)学士,直学士皆用五品。
集贤殿书院侍读直学士
官名。唐朝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置,六品以下为之,曰一人侍读。
集贤殿书院侍讲学士
官名。唐朝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置,五品以上为之,以质史籍疑义。
同签书院事
官名。宋代枢密院设此官,全称为“同签书枢密院事”,为枢密院主官之一,位在使、知院事、同知院事、副使、签书院事之下,为该院副贰之官,时设时罢,元丰新官制后改为“权领枢密院”。见《宋史职官二枢密院》。金代也置此官,称“同签枢密院事”,见该条。
书院
唐朝中书省修书、侍讲的机关。唐玄宗开元六年,改乾元院为丽正脩书院,十三年改丽正脩书院为集贤殿书院。设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脩撰官等。见《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集贤殿书院》。(1)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置丽正书院,后改集贤殿书院,为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
内秘书院学士
见“内三院学士”。
内秘书院大学士
见“内三院大学士”。
内秘书院
参见“内三院”① 。官署名。清入关前置,为“内三院”之一,入关后随内三院改组为内阁。参见“内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