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贝勒
意大利:顽固不化的贝勒人
顽固不化的贝勒人 一天,一个农夫去贝勒城。一路上,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几乎无法行走。但是,农夫有很要紧的事,他还是顶风冒雨,奋力向前走。 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你好!你这样匆匆忙忙到哪里去?” “去贝勒。”农夫脚步不停地答道。 “
贝勒阿敏之死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晚年设立了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四大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皇太极继位后,三大贝勒与他并坐同受臣属朝拜。皇太极最初对兄弟们毕恭毕敬。阿敏见此,便有劳苦功高的感觉。他对这位堂弟说:“我与众贝勒共
和硕贝勒
清入关前对八旗旗主之称呼。满族早期,贵族皆称贝勒。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八人分统八旗,封和硕贝勒。和硕,满语意为“方面”。当时八和硕贝勒亦称八“固山贝勒”,或八“固山王”,地位尊于其他贝勒,可参与议论国政。太宗崇德元年 (1636)颁定贵族封爵等级为和硕亲王、多
四大贝勒
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侄八人为和硕贝勒,分掌八旗。其中次子代善、侄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列前四位,势力最强,被称为四大贝勒。皇太极即位之初,四大贝勒按月分值,轮流执政;群臣朝贺则同坐受之。天聪三年(1629)废此制度,改以诸贝勒代之。后又削去阿敏、莽古尔泰
多罗贝勒
爵名。清朝宗室封爵之第五等,位长子下、固山贝子上。简称贝勒。爵位名。清置,见“贝勒”。
主旗贝勒
见“议政贝勒”。
大贝勒
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在八和硕中列位最前,称大贝勒。又八和硕贝勒中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势力最强,被合称“四大贝勒”。
固山贝勒
见“和硕贝勒”。
议政贝勒
清入关前非旗主贝勒而参与议处国政者之统称。后金天命七年(1622)后,努尔哈赤实行八贝勒共治国政之制。八贝勒即八旗之旗主贝勒,又称“主旗贝勒”。此外,非旗主之贝勒,亦有参与议政者,如德格类、杜度、阿巴泰等,是为“议政贝勒”,以别于主旗贝勒。
贝勒一法一旦尼达
即“贝勒依法依旦尼达”。
贝勒依法依旦尼达
满语官名。汉译为“司仪长”,为清朝贝勒府总统领官。设一人,从四品。掌董率府僚,纪纲众务。宣统元年(1909),以避溥仪讳,改称司礼长。
贝勒
满族早期,贵族皆称贝勒。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八人分别为八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较其他贝勒为尊。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爵位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下为多罗贝勒。入关以后定宗室十四等封爵,多罗贝勒列“长子”下,固山贝子上,为第五等。此外,清朝对蒙古贵族
主旗贝勒
后金天聪间,将八旗执政诸贝勒按是否主管旗务分为两等:主管旗务的“主旗贝勒”和不主管旗务但参与议政的“不主旗议政贝勒”。参见“和硕贝勒”。
贝勒
①爵名。(1)原为满族早期贵族称号。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八人分任八旗旗主,称和硕贝勒,位在其他贝勒之上。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爵位等级后,遂为“多罗贝勒”省称。(2)清代蒙古贵族的封爵,位郡王下,贝子上。②( ,1833—1901 )。俄国人。生于里加。1866—1883年
四大贝勒
清努尔哈赤封其子侄八人为和硕贝勒,分掌八旗。其中次子代善、侄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列前四位,势力最强,被称为四大贝勒。皇太极即位之初,四大贝勒按月分值,轮流执政,群臣朝贺则同坐受之。天聪三年(1629)起逐渐削弱三大贝勒权力,先免去分月掌理之制,改以诸贝
不主旗议政贝勒
见“主旗贝勒”。
议政贝勒
指清入关前非旗主贝勒而参与议处国政者。后金天命七年(1622)后,实行八贝勒共治国政之制。八贝勒即八旗之旗主贝勒,又称主旗贝勒。此外,非旗主之贝勒,亦有参与议政者,是为议政贝勒,如德格类、杜度、阿巴泰等。
大贝勒
①后金对四大贵族的尊称。后金天命年间,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分值国政,合称四大贝勒。按年岁为序,通常称代善为大贝勒,阿敏为二贝勒,莽古尔泰为三贝勒,皇太极为四贝勒。❷专指清太祖次子代善。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爵为九等,代善封和硕礼亲王,大贝勒一词
王贝勒佐领
即“王府佐领”。
宁古塔贝勒
满语六个贝勒之意。明后期,女真地区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努尔哈赤曾祖都督福满有子六人,居住苏克素护河(今苏子河)呼兰哈达(今灶突山)下之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境)一带,分据六处:长子德世库在觉尔察地方,次子刘阐在阿哈河洛地方,三子索长河在河洛噶善地方,四子觉昌安在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