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礼部
陵寝礼部衙门
官署名。清代礼部分设于东西二陵管理陵寝事务之机构。为管理陵寝三衙门之一。掌理陵寝之礼仪与岁供物品,并管理判署文书。东陵陵寝八处,设掌关防郎中、郎中、员外郎等官,分掌东陵祭祀之事。西陵陵寝七处,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分掌西陵祭祀之事。另于西山妙高峰奕譞墓
盛京礼部
官署名。清盛京五部之一。顺治十五年(1658)设。掌盛京朝祭之事。置侍郎一人,掌部务;宗室主事一人,堂主事二人,掌档案文移;读祝官八人、赞礼郎十六人,掌祭祀礼仪;笔帖式十人,掌翻译缮写。分设左、右二司,左司掌关领祭物及各庙宇用品供应、岁修等事;右司掌陵寝、祠庙祭物供
南京礼部
官署名。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于南京留置。洪熙元年(1425),去“南京”二字,复置为礼部。正统六年(1441)再复永乐之制。设尚书一人,右侍郎一人。下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仪制、祠祭二司,各主事一人。下设铸印局、教坊司等。全国礼仪政令
吴礼部文集
即“礼部集”。
小礼部上士
官名。北周置。保定四年(564)五月丁亥,改春官府大司礼为礼部,置为次官,省称小礼部。正三命。隋开皇元年(581)罢。
贡礼部玩斋集
即“玩斋集”。
吏礼部
官署名。元代中书省属衙。世祖至元元年(1264)罢左三部置,设尚书三人、侍郎二人、郎中四人、员外郎六人。三年,复为左三部。五年,又改置吏礼部。七年,分为吏、礼二部。八年,又合为一部。十三年,再分为吏、礼二部。更替中,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的员额也有变动。
礼部
①官署名。北魏始置,隋代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北魏始有礼部,王䛯曾任礼部尚书,然其制不详。 西魏置,大统十二年(546)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后建六官府,遂改隶春官府。北周沿置,属春官府。保定四年(564)改礼部为司宗,大司礼
礼部司马
官名。麴氏高昌国礼部次官,协助礼部长史处理本部事务。如被派遣到诸城相监检校,则称城令。
礼部长史
官名。麴氏高昌国礼部长官。职掌同尚书。
礼部卿
官名。渤海国右六司礼部长官,置一人。
礼部仪部
官署名。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礼部四属部之一的总部而置。掌礼仪、宗室分封、贡举、学校之事。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二十九年改名仪制清吏司。
礼部右丞
见“礼部左丞”。
礼部左丞
官名。清末礼部属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置,左、右各一人,正三品,简任。佐尚书、侍郎奉行典礼,总核本部司员升转奏补,督理出入经费等。宣统三年(1911),礼部改典礼院,遂省。
礼部集
书名。元吴师道撰。二十卷。原名《兰溪山房类稿》,后以致仕之官名集,改今名。凡诗九卷,文十一卷。元末付刊。有《续金华丛书》本,题为《吴礼部文集》。
礼部试
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唐始设。唐初,吏部掌贡举,由考功员外郎主持考试。州县乡贡举子至京应试。开元二十四年(736),以考功员外郎资望轻,移贡举于礼部,始称礼部试。因吏部、礼部均属尚书省,又称省试。定制,由礼部侍郎主持,试毕送中书门下详复。其后
礼部六堂官事件
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1898.6),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放言路,饬士民上书言事。六月,礼部主事王照上疏建议皇帝游历日本等国以吸取新政经验,设立教部以扶翼圣教。礼部尚书怀塔布与许应骙、左侍郎堃岫、署左侍郎徐会沣、右侍郎溥颋、署右侍郎曾广汉等守旧官僚不肯代递。
礼部四属部
官署合称。明洪武六年(1373)于礼部下置总部、祠部、膳部、主客四部,称礼部四属部。属部分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三人。十三年改每属部主事各一人。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四属部为仪制、祠祭、精膳、主客四清吏司。
礼部右参议
见“礼部左参议”。
礼部左参议
官名。清末礼部属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置。左、右各一人,正四品,简任。佐尚书、侍郎奉行典礼,审议各司重要事务,总核征收地租及一切公产等。宣统三年(1911),礼部改典礼院,遂省。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