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三省枢密院激赏库
官署名。南宋绍兴中,因备边与三省枢密院激赏酒库同置。绍兴十年(1140),计亩敛钱,以备犒军之用。宋、金议和后,专供宰执之厨及朝廷其他机构犒赏。
南枢密院
官署名。辽代置。南面官。名义上为管理汉人的军事机构,实际为南面官最高衙署,所有南面军民政事、刑狱诉讼无所不统。《辽史萧孝忠传》:“国制,以契丹、汉人分北、南院枢密治之。”辽设司分治汉人,始于太祖时之汉儿司,太宗灭后晋,仿后晋置枢密院,会同元年(938)以晋降臣
枢密院编修司
官署名。宋代属枢密院。随事置编修官,或以枢密院官兼充。熙宁三年(1070)编修《经武要略》,兼删定诸房例册。绍圣四年(1097)编修刑部、军马司事。政和七年(1117)编修《北边条例》,又另置详复官。
枢密院承旨司
官署名。宋代属枢密院。其正、副长官为枢密都承旨与副都承旨,参用武官与士人。掌传达皇帝命令,管理枢密院内部事务。皇帝于崇政殿阅试禁军武艺或接见外国使臣时,侍立于侧,随事陈奏,或取旨以授有关机关。并掌管检察枢密院主事以下属吏功过、迁补等事务。
枢密院判官
简称院判。枢密院官员。金末有此职。元至元七年(1270)始置院判一员,后定置二员,正五品。
枢密院
官署名。唐永泰中始以宦官为内枢密使,不置司局,无视事之厅。僖宗、昭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为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专置官署,扩为东、西(上、下)两院,设枢密使两人及承旨、院吏等,全用宦官,出纳机密诏奏,分割政事堂之权。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废,职归
西川行枢密院
官署名。元代地方统军机构。世祖至元十年(1273),由西川统军司改立,置司于成都。置行院事、副使、佥院、同佥等职。十三年,以东川行院并入西川,合称东西川行枢密院,又称四川行枢密院。十五年罢。
山东行枢密院
官署名。简称山东行院。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由山东统军司改置,掌管山东诸军。设行枢密院副使、判官等职。十年,改为淮西等路行枢密院。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复置山东行院,掌山东诸军征讨、屯田等务。又设分院于漷州(今天津武清河西务),专掌畿内军屯。
契丹枢密院
即“北枢密院”。
签书枢密院事
签书枢密院事的词语属性 拼音qin sh sh m yun sh拼音字母qian shu shu mi yuan shi拼音首字母qssmys 签书枢密院事的百科含义 签书枢密院事是宋官名。为知枢密院事的副职。
南枢密院
南枢密院的词语属性 拼音nn sh m yun拼音字母nan shu mi yuan拼音首字母nsmy 南枢密院的百科含义 南枢密院(辽官署名),会同元年(938年)置,因在大内帐殿之南,故名南院。掌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政,统治燕云地区汉人。
知枢密院事
知枢密院事的词语属性 拼音zh sh m yun sh拼音字母zhi shu mi yuan shi拼音首字母zsmys 知枢密院事的百科含义 官名。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始置,主管枢密院政务。北宋初无定制,熙宁年间与枢密院并置,主持全国军政。元丰改制罢枢密使,以知枢密院事为枢密院长官,正二品,置
枢密院编修司
枢密院编修司的词语属性 拼音sh m yun bin xi s拼音字母shu mi yuan bian xiu si拼音首字母smybxs 枢密院编修司的百科含义 宋官署名。属枢密院。随事置编修官若干名,或以枢密院官属兼任,以编辑兵书或军事条例。熙宁三年(1070),为编修《经武要略》兼删定诸房例册,以王存
同知枢密院事
同知枢密院事的词语属性 拼音tng zh sh m yun sh拼音字母tong zhi shu mi yuan shi拼音首字母tzsmys 同知枢密院事的百科含义 官名,亦称“同知枢”。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19)始置,为枢密院副长官,神宗元丰(1078一1085)改制,定为正二品。辽朝北、 南枢密院各设同知北院、同知
北枢密院
北枢密院的词语属性 拼音bi sh m yun拼音字母bei shu mi yuan拼音首字母bsmy 北枢密院的百科含义 北枢密院是辽代最高军政决策部门。是契丹族对中原封建政权职官制度的继承和改造的结果。
枢密院
枢密院的词语属性 拼音sh m yun拼音字母shu mi yuan拼音首字母smy 枢密院的词语解释枢密院[ sh m yun ] 古代官署名。五代后梁设崇政院,后唐改为枢密院,主顾问参议,传达诏命。后汉、后周渐掌兵事。宋为最高军事机构,辽金元与宋代相近,也设管军政的枢密院。明废。 枢密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