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枢密使
南院枢密使
官名。辽朝置。南面官,南枢密院长官,总领汉人军民政事。契丹、汉人参用。官名,辽置,为契丹南枢密院长官,“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见《辽史百官志一》。其官佐还有知南院枢密使事、知
枢密使
官名。唐代宗永泰(765—766)中始置内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宫庭奔走,宣传机密诏奏,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皇帝有所处分,则宣付政事堂及翰林院学士。僖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任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侵夺宰相之权,地位极重,与两军中尉合称“四贵”。五代
判北院枢密使事
官名。辽朝多以太子或亲王任此职,统领北枢密院政事。
知南院枢密使事
官名。辽朝置为南面官,南枢密院官员。与南院枢密使同掌南枢密院事。官名,辽朝置,佐南院枢密使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之。见《辽史百官志》。
内枢密使
官名。唐玄宗时,以宦官为中使,承受表奏,经其上呈,而皇帝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代宗永泰 (765—766) 中设专职,先后以宦官董秀、乔献德充任,掌承受表章,出纳王言。宪宗元和 (806—820) 初,左、右各置一员,正式称枢密使。
同知南院枢密使事
官名。辽朝南面官,南枢密院官员,在南院枢密副使下。官名。辽置,为南枢密院副贰长官,与南院枢密使等长官共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归其管。北衙不理民,南衙不主兵。见《辽史百官志一北面朝官契丹南枢密院》。
领枢密使
官名。辽朝置。即以他官兼掌枢密院事,圣宗统和十二年(994),耶律隆运为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
同知北院枢密使事
官名。辽朝北面官,北枢密院官员,低于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官名。辽置,为北枢密院副贰长官,与北院枢密使等长官共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辽)军马皆归其管。见《辽史百官志一北面朝官契丹北枢密院》。
判南院枢密使事
官名。辽朝多以太子或亲王任此职,统领南枢密院政事。
知枢密使事
官名。辽置,为南枢密院的副长官。见“南枢密院”。
知北院枢密使事
官名。辽朝置为北面官,北枢密院官员。与北院枢密使共领北枢密院,或以北院枢密副使为之,或以他官为之。官名,辽朝置,为北枢密院副长官,佐北院枢密使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由其管。见《辽史百官志》,参看“北院”条。
知北、南枢密使事
官名。辽朝置。多以太子或亲王为之,总知北、南二枢密院政事。
北院枢密使
官名。辽朝北枢密院长官,总领契丹及其他部族军、民之政。始置于大同元年 (947) 。任职者多为勋戚大臣,以契丹人为主,间用汉人。官名。辽置,为北枢密院的长官。见“北枢密院”。
北院枢密使
官名。辽北枢密院长官,总领契丹及其他部族军民之政。始置于大同元年(947)。任职者多为勋戚大臣,以契丹人为主,亦间用汉人。
枢密使
官名。唐永泰中始置内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宫廷奔走,宣传机密诏奏,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皇帝有所处分,则宣付政事堂及翰林院学士。僖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任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侵夺宰相之权,地位极重,与两军中尉合称“四贵”。天祐元年(904),朱
枢密使
枢密使的词语属性 拼音sh m sh拼音字母shu mi shi拼音首字母sms 枢密使的词语解释枢密使[ sh m sh ] 古代官名。唐中叶开始设置。宋代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掌管全国军政。原由宦官担任,五代后多由亲信大臣担任。明废。 枢密使的详细含义 官名。唐代宗始置,以宦官为之。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