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良渚文化
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36年(一说1937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今湖州)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青龙泉三期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类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发现于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分为三期,分布范围与屈家岭文化基本一致。其中第三期,从出土陶器的形制、彩陶图案与施彩方法等看,应与屈家岭文化有承袭关系,但器物特征又有明显区别,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曾被称为“湖北
夏家店上层文化
北方地区的一种青铜器时代文化。因1960年在今属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发掘确认而得名。分布范围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大体相同。其年代据所出青铜器及碳-14法测定,大致相当西周到春秋早期。陶器多夹砂,质粗松,火候低,皆手制。有些器形有明显特征,如鬲、甗的空足大多为浅而圆的半球
夏家店下层文化
北方地区的一种青铜器时代文化。因1960年在今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发掘确认而得名。分布在内蒙古、辽宁、河北之间,西拉木伦河以南、辽河以西及河北北部一带。其年代大致相当夏、商时期,碳-14法测定年代有约公元前2400年、前1900年等。发现有刀、镞、耳环等小件青铜器及铸范,并
寺洼文化
西北地区的古文化遗存。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时间约当商至周初,主要分布于洮河流域和渭河上游。陶器制作粗糙,以夹砂红褐陶为主,细砂红陶与灰陶甚少。多素面,有少量附加堆纹和绳纹,个别器表施红色陶衣,灰陶外有红色彩绘。马鞍口形双耳罐是其典型陶器。生产
沙井文化
青铜时代末期的一种文化。最初发现于甘肃民勤沙井,故名。分布范围就目前所知,仅在河西走廊的民勤、永昌和古浪一带。陶器主要是夹砂红陶,手制,器形有单耳或双耳的罐、筒形杯和鬲等,有的饰绳纹或彩绘条纹、三角纹或鸟纹等。生产工具除石制的刀、斧、镞等外,还有青铜制的刀
小南海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一万三千年。因1960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市西南郊小南海洞穴中而得名。共获得石制品七千多件,经第二步加工的仅有百余件。石器分为石片石器和砾石石器。砾石石器有敲砸器,石片石器有尖状器、刮削器两大类。刮削器数量多,形制复杂。石器器型较细小,据
卡约文化
或作卡窑文化。中国青海地区的一种古文化遗存。因首先在青海湟中县云固川卡约村发现而得名。从前曾归入寺 洼 文化。时间约当商至周初,主要分布在东起甘青交界的黄河沿岸,西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西边,南达黄南藏族自治州,北及海北藏族自治州。青铜器有斧、镞、戈、锥、铜泡、环
长滨文化
距今约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1968年发现于台湾台东长滨乡八仙洞的一些洞穴中而得名。经五次发掘共得石器六千余件,骨角器百余件。石器用砾石为原料,以石片石器为主,多未经第二步加工。主要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骨角器有长条尖状器、穿眼骨针、两头尖骨
凤鼻头文化
东南海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发现于台湾省高雄林园乡凤鼻头而得名。晚于大坌坑文化,距今约四千至二千年左右,主要分布在台湾西海岸中南部和澎湖列岛,福建沿海也有类似文化遗存,如闽侯昙石山贝丘遗址。据文化层划分,早期以泥质磨光红陶为主;中期以素面和刻纹
客省庄二期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陕西龙山文化。1955年在陕西西安市西南的沣河西岸,古丰镐地区的客省庄发现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渭河、泾河流域。文化特征主要是陶器,以灰陶为主,大多是泥质,篮纹、绳文较多。陶器以三足类炊器的鬲、斝为主,饮食器中
湖熟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的一种青铜文化。约当中原商周时代,1951年最早发现于江苏江宁湖熟镇得名。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境内长江沿岸地区,以宁镇山脉和秦淮河流域分布最密集。遗址多在河流或湖泊沿岸靠近山岗的土墩上。主要使用磨制石器,多见穿孔的镰、斧、刀、铲,有段石锛和有槽石斧
大溪文化
长江中上游地区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1958年首先在重庆巫山大溪镇发现,故名。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主要分布在重庆境内,湖北西部、中部及湖南北部。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多手制,部分黑陶轮制。器形有圜底釜、釜形鼎、盂、簋、碗、碟、罐、瓶
屈家岭文化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55年首先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而得名。年代约当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早期。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北达黄河南岸。主要遗址有京山屈家岭和朱家嘴、天门石家河、郧县青龙泉、房县七里河、武昌放鹰台等。陶器以手制为主,灰陶居多,其次为黑陶和
老官台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1958年在陕西华县老官台发现而得名。宝鸡北首岭遗址下层发现有同类型文化,故又称为北首岭下层类型文化。陶器以红色为主,兼有少量灰黑陶,色不纯,火候低,器形以圜底钵形鼎、平底钵、小口罐等为主。纹饰主要有细线纹、划纹,少数有
二里头文化
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以前曾称为“洛达庙类型”或“二里头类型”文化。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因有一定差异,又可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在河南东南
石寨山文化
云贵高原上一种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又称云南青铜文化。1955—1960年发掘,遗址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故名。但分布地区不限云南,贵州西部、四川南部、广西西部也有发现。有代表性的遗址是云南楚雄万家坝、江川李家山、祥云大波那和广西西林普驮等。典型器物是铜鼓、
石家河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1955年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发现,故名。分布范围以江汉平原的中北部为中心,主要在湖北地区,北、南扩及豫西南、湘北一带。年代约公元前2600—前2000年左右。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在天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这是长江中游已知最早的
三星堆文化
见“三星堆遗址”。
匼河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因1957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匼河涧而得名。共发现石制品一百三十八件,原料以石英岩为主,打制石片用撞击法或碰砧法,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遗址中有灰烬和烧骨,表明已会用火。由石器的打制技术和共存的动物化石观察,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