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散官
内官散官
明朝专授予宦官的散官。洪武四年(1371) 定制,凡宦官正四品授中正大夫,从四品授中侍大夫,正五品授中卫大夫,从五品授侍直大夫,正六品授内侍郎,从六品授内直郎,正七品授正奉郎,从七品授正卫郎,正八品授司奉郎,从八品授司直郎。同时更定宦官品秩,依次给授。
散官
官名。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汉朝无此专名。东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曹操置散官骑从。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404)置散官五等:五品散官比三都尉,六品散官比议郎,七品散官比郎中,九品散官比舍人。如百官有缺,则于中擢补。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置
文散官
官名合称。隋始置。散官初无文武之分。隋、唐时指不带职事的文官,授此以酬勤劳。隋有上柱国、柱国、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自从一品至正四品、称散实官,加文武官之德声者。高祖开皇六年(586) 又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
加散官
官员升赏的方式之一。历代多有此制,如《明史》卷二五○记孙承宗“先已屡加左柱国、少师、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遂加特进光禄大夫。”
武散官
武臣无职事或寄禄者。隋朝置上柱国以下十一等散实官,六品以下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为散号官; 高祖开皇六年(586)又别置武骑以下八尉,正六品至从九品; 炀帝大业三年(607)皆罢,置建节以下等八尉,正六品至从九品。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置辅国、镇军二大将军,冠军以下共十将军为
钦天监官散官
散官名。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始置。专授钦天监官。监令,授正仪大夫; 少监,授分朔大夫; 五官司,授司玄大夫; 监丞,授灵台郎; 五官保章正,授平秩郎; 五官灵台正,授司正郎; 五官挈壶正,授挈壶郎。十四年罢。俱改从品级授以文散官。
二十九文散官
官名合称。散官是与职事官相对说的,职事官有具体的职事,而散官则无任何职事;职事官的官名表示其所掌之职事,而散官之名,仅表示其官阶的高低。散官之制始于汉朝,其称始于隋朝。散官又分文散官和武散官,其级别的多少,有的朝代相同,有的不同。即使级别相同,其名称也不一
武散官
武臣无职事或寄禄者。隋代置上柱国以下十一等散实官,六品以下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为散号官。开皇六年(586)又别置武骑以下正六品至从九品八尉。大业三年(607)皆罢,置建节以下八尉,亦为正六品至从九品。唐武德七年(624)置辅国、镇军二大将军,及冠军以下十将军为散号将军。贞
钦天监官散官
散官名。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始置。专授钦天监官。监令,授正仪大夫;少监,授分朔大夫;五官司,授司玄大夫;监丞,授灵台郎;五官保章正,授平秩郎;五官灵台正,授司正郎;五官挈壶正,授挈壶郎。十四年罢。俱改从品级授以文散官。
散官
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亦作为一种名誉品阶。汉代无此专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置散官骑从。北魏天赐元年(404)置散官五等。如百官有缺,则于中擢补。太和十一年(487)置散官员一百人。隋代定散官之制,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散官仅加于
文散官
官制。散官初无文武之分,隋唐时始分置,授不带职事之文官,以酬勤劳。隋初分上柱国、柱国、特进、左右光禄、金紫光禄、银青光禄、朝议、朝散诸大夫,以授文武官员从一品至正四品之有德声者。高祖开皇六年(586)再设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诸郎,以授
散官
散官的词语属性 拼音sn gun拼音字母san guan拼音首字母sg 散官的词语解释散官[ sn gun ] 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 散官的详细含义 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汉制,朝廷对大僚重臣于本官之外加赐名号,而实无官守。魏、晋、南北朝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