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常侍
① 西汉加官名号,加之者得常侍从皇帝左右,职甚亲近。有中常侍、骑常侍、常侍骑、武骑常侍、常侍郎等名目,泛称常侍。② 中常侍、内常侍等宦官的简称。③散骑常侍、散骑中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等官的简称。④十六国西秦中枢长官。有左、右、中常侍,与左、右、中
巷伯局常侍
官名。渤海国巷伯局官。
王国常侍
官名。西汉始置,属王国郎中令。侍从王的左右,备顾问应对。《汉书龚舍传》说:“楚王入朝,闻舍高名,聘舍为常侍”。三国魏沿置,秩第八品。晋与南朝宋齐分设左右常侍,梁陈称常侍官。北魏、北齐亦置王国常侍。隋制亲王国官亦有常侍二人。
冗骑常侍
官名。十六国前燕置。《资治通鉴东晋成帝咸康三年 (337)》:“(慕容皝任) 皇甫真、阳协为冗骑常侍。”胡三省注:“冗骑常侍,晋之散骑常侍。”
十二常侍
指汉灵帝时十二位祸国殃民万人恨的十二位常侍。《后汉书宦者列传张讓传》:“灵帝时,讓、忠并迁中常侍,封列侯,与曹节、王甫等相为表里……是时讓、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
内常侍
宦官名。隋朝内侍省置二员,正五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内承奉,隶长秋监。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名内常侍,置六员,通判内侍省事,正五品下。宋朝为内侍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班序在内殿崇班下、太史局正上; 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以后班序在修武郎下、少府
武骑常侍
官名。西汉置为加官,亦称常侍武骑,皇帝近侍护卫之一,多以郎官为之,车驾游猎,常侍左右。《史记 李将军列传》: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一说秩六百石。东汉省。南朝宋孝武帝大明(457—464)中复置,为侍从武官,用以安
检校右散骑常侍
官名。宋有此加官,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
检校左散骑常侍
官名。宋有此加官,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
常侍尚书
官名,汉置,掌丞相御史事。常侍尚书,即常侍曹尚书。《汉书成帝纪》:“四年春,罢中书宦官,初置尚书员五人。”注:“师古曰:《汉旧仪》云尚书四人为四曹:常侍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庶人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事。成帝置五人,有三公曹
骑常侍
官名,即骑郎之常侍天子者,也称常侍骑。汉置,属郎中令(光禄勋)。《汉书李广传》:“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射,杀首虏多,为郎,骑常侍。”注:“师古曰:官为郎,常骑以侍天子,故曰骑常侍。”
左常侍
官名。①十六国西秦乞伏炽磐置,为高级执政官。《晋书乞伏炽磐载记》: “罢尚书令、仆射、尚书、六卿、侍中、散骑常侍、黄门郎官,置中左右常侍、侍郎各三人。”②王、公国属官。两晋南朝及北魏置,掌侍从左右,赞相礼仪,献替谏诤,员额依国之大小不等。参见“常侍⑤ ”。③
祭酒散骑常侍
官名。魏置,为*散骑常侍之长,以散骑常侍中的久于其任者任。后无此官。
左常侍
官名。(1)十六国西秦乞伏炽磐置,为高级执政官。《晋书乞伏炽磐载记》:“罢尚书令、仆射、尚书、六卿、侍中、散骑常侍、黄门郎官,置中左右常侍、侍郎各三人。”(2)王、公国属官。两晋、南朝及北魏置左、右常侍,掌侍从左右,赞相礼仪,献替谏诤,员额依国之大小不等。参见“
内常侍
官名。隋代置,为内侍省次官,员二人,正五品上。大业三年(607)改称内承奉。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员六人,通判内侍省事,正五品下。天宝十三载(754)置内侍监、少监后,遂降为属官。宋亦置,为内侍阶官,元丰改制后,班位在内殿崇班下、太史局正上,南宋绍兴以后,班位在修武
武骑常侍
官名。西汉置为加官,亦称常侍武骑,皇帝近侍护卫之一,多以郎官为之,车驾游猎,常侍左右。《史记李将军列传》:“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一说秩六百石。东汉省。南朝宋大明中复置,为侍从武官,用以安置闲散,隶中领军
冗骑常侍
官名。十六国前燕置,职掌同晋散骑常侍。
右常侍
官名。(1)十六国西秦乞伏炽磐置,为高级执政官。《晋书乞伏炽磐载记》:“罢尚书令、仆射、尚书、六卿、侍中、散骑常侍、黄门郎官,置中左右常侍、侍郎各三人。”(2)王、公国属官。两晋、南朝及北魏置,掌侍从左右,赞相礼仪,献替谏诤。员额依国之大小不等。参见“常侍⑤”。
员外散骑常侍
官名。初为正员之外添差之散骑常侍,无员数,后为定员官。三国魏末置,两晋、南朝、北魏、北齐沿置。属散骑省(东省、集书省)。初多授公族、宗室,虽是闲职,仍为显官。南朝宋以后常用以安置闲退官员、衰老之士,地位渐低。至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复重其选,以其职依正员,品视
散骑常侍祭酒
官名。三国魏置,以久任散骑常侍者担任。南朝梁亦置,以散骑常侍功高者担任,与散骑侍郎高功者对掌集书省禁令,纠察非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