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吏部
吏部右侍郎
参见“吏部左侍郎”。
吏部长史
官名。麴氏高昌国吏部长官。职掌同尚书。
吏部四选
宋朝吏部尚书左、右选与侍郎左、右选总称。北宋前期,以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分治选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铨注之事皆归吏部,改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铨为侍郎左选,主管文选; 改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主管武选。宋制,吏部设郎中
吏部左侍郎
官名。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置吏部左、右侍郎各一员,正三品,为吏部副长官,协掌部务。时罢中书省,六部直达皇帝,分掌政务,故其职甚重。清朝顺治元年(1644)改吏部左、右参政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凡四员。初定满、汉军员正二品,汉员正三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三品
吏部
官署名。①东汉始于尚书台置吏曹(一说名吏部曹),掌选举祠祀事,后改名选部,专掌官吏的任免考选,三国魏改名吏部,职掌文职官吏任免考选,兼典法制,隶尚书台(省),设尚书为长官,武官选举归中护军; 或说领吏部、考功、定课、比部等郎曹。两晋沿置,所领郎曹或有增减,兼掌武
吏部下大夫
即“小吏部下大夫”。
吏部上士
即“小吏部上士”。
吏部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夏官府吏部司长官,员一人,掌官员选举,权力极重。下设小吏部下大夫、大吏部上士以佐其职,领司士上士、司勋上士、司录上士等官属。北周沿置,司勋置中大夫,不复属之。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宣帝即位后,复置。正五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行台吏部郎中
官名。北魏置。亦称行台吏部郎。《周书辛庆之传》“及贺拔岳为行台,复启庆之为行台吏部郎中、开府掾。”
行台吏部郎
官名。北魏置。亦称行台吏部郎中。《魏书裴延儁传》: “高祖南伐,(裴夙)为行台吏部郎,仍除征北大将军穆亮从事中郎。”职掌略同“吏部郎”。
并省吏部郎中
官名。北齐置。掌并州尚书省吏部曹事务,属并省吏部尚书。《北齐书封隆之传》:“天统三年(567),(封孝谈)除并省吏部郎中,南阳王友,赴晋阳典机密。”其职掌与“吏部郎中”略同。
并省吏部尚书
官名。北齐置。掌并州尚书省吏部曹事务。《北齐书后主纪》:“以并省吏部尚书高元海为尚书右仆射。”其职掌与“吏部尚书”略同。
吏部曹郎中
官名。北齐吏部尚书所属有吏部曹,“掌褒崇、选补等事”,以郎中二人为主官。见《隋书百官志中》。
吏部本房
清代吏部的内部机构。《清史稿职官志》中作汉本房,《光绪会典》中为本房,“掌缮清字、汉字之题本”。即兼掌满文与汉文的题本。设汉字堂主事满二人,汉军一人,缮本笔帖式十二人,堂书若干人。
吏部清档房
清代吏部的内部机构。《光绪会典》中作档房,《清史稿职官志》则作清档房。掌管吏部档案。设官有清字堂主事二人,另外,《光绪会典事例》卷一四七《书吏事例》中有堂书九人,应是清档房与本房所属吏员。
吏部司
官署名。隋始置,为吏部的头司。司的主官,隋初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各一人。唐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吏部郎中二人,正五品上,一人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一人掌选补流外官。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佐助尚书、侍郎主
吏部架阁库
官署名。金置,掌吏兵两部架阁,兼检校吏部行止。主官为管勾,正八品,以识女真、契丹、汉字人充任,如无,拟识女真、汉字人充任。副职有同管勾一员。
小吏部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吏部中大夫属官,佐吏部中大夫、小吏部下大夫掌选举事务。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大夫为长官,遂为吏部次官。宣帝即位,复置六府诸司中大夫后,仍为属官。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官名。见“吏部
小吏部
即“小吏部下大夫”的省称。
检校吏部尚书
官名。宋有此加官,散官无职享;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