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中书省左右丞相
元代中书令下设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中书令缺,则掌中书省事,助天子理万机。见《元史百官一中书令》。明初承元制,设中书省,置左、右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以左为上),洪武元年改称左、右丞相,均正一品。洪武十三年,遂罢中书省
中丞相
官名。秦二世二年 (前208),二世皇帝以宦官赵高任之,居宫中用事,代行丞相职务。秦汉中丞相仅此一见。官名。秦始皇设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长,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由中官(宦官)任丞相者,称中丞相。《史记李斯列传》:“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
丞相从事吏
吏员名。汉代设置,《汉书匡衡传》有“遣从史之僮取田租”的记载。同书《张禹传》记“禹以丞相退休罢就第。以列候朝朔望,位特进,见礼如丞相,置从事吏五人。”曾资生说:“疑从史即从事吏,系丞相私人服事之吏。”(见《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册第七十页。)
丞相大车属
官名。西汉丞相的属官有大车属,掌相府车马之事,《汉书郑崇传》记郑崇“为丞相大车属。”为后来公府车曹一职的起源。
外务丞相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因天王故友英国牧师罗孝全来天京,特设此职以荣宠之。其职掌为在各国领事官协同下,总理一切外国商人事务,外国人犯亦须交外务丞相与各国领事官审理,由天王裁决。罗孝全离京后此职废。
丞相史
官名。西汉置,属丞相,秩四百石。初佐丞相掌监察地方。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部刺史监察州部后,协助丞相处理具体事务,无定员,位在司直、长史下。官名,为丞相属吏,掌视察监督诸州。《后汉书百官志》:“秦有监御史,监诸郡,汉兴省之,但遣丞相史分刺诸州,无常官。”《
丞相征事
官名。西汉属丞相。据《汉仪注》,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臧罪免者为之。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亦置,员二人。官名,汉置,为丞相属官,多以原二千石因罪免降者任之,秩比六百石。《汉书昭帝纪》:“丞相征事任宫手捕斩(上官)桀,丞相少史王寿诱将(上官)安入府
丞相司直
官名。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始置,秩比二千石,为丞相府地位最高的僚属。位居司隶校尉上,有所会,居中二千石前。协助丞相监察检举百官,督录州郡长官。哀帝时改置大司徒司直。东汉初复置,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后35)省。东汉末曹操为丞相时复置,西晋亦曾置,掌监察京师诸官
丞相少史
官名。汉武帝置,为丞相属官,秩四百石。《汉书昭帝纪》:“丞相少史王寿诱将安入府门。”官名,汉置,为丞相属官,位在长史下,佐长史理职事。《汉书昭帝纪》:“丞相征事任宫手捕斩(上官)桀,丞相少史王寿诱将(上官)安入府门,皆已伏诛。”
丞相长史
官名。西汉文帝始置,员二人,或增为三人,秩千石。丞相府幕僚之长,协助丞相署理相府诸曹,监领府事,并可出席朝议,参与重大案件的会审,奉诏干预地方事务等。哀帝至东汉改名大司徒长史、司徒长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丞相权位极重,往往非寻常人臣之职,相府僚属地位亦重,其长
丞相
官名。①最高国务长官。战国秦始置,或设一员,或分设左、右。(或说魏、赵、燕等国亦置)由君主任免,秉承君主命令,任用领导百官,辅助国君管理军政要务,从而改变了春秋列国世卿世禄、政出私门、诸卿共执国政的局面,加强了集权和君主专制。其封列侯者权位尤重。属官较少,具
阿拉克忒睦尔丞相
即“阿剌知院”。
左大丞相
官名。北魏以来常于丞相上加“大”字以示尊崇。北周大象二年(580)置左、右大丞相,令百官听命于左大丞相,而以杨坚任此职。旋去左、右之号。参见“大丞相”。
右大丞相
见“左大丞相”。
中丞相
官名。秦二世二年(前208)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相继为宦官赵高谋陷至死,二世皇帝乃以赵高为中丞相,居中用事,代行丞相职务。秦汉中丞相仅此一见。
阿拉克丞相
即“阿剌知院”。
大丞相
官名。魏、晋、南北朝丞相、相国不常置,皆非寻常人臣之位,多用来安置权位极高的重臣。北魏孝庄帝时,以尔朱荣有扶翼之功,拜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后又拜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其后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亦置,得授此职者均系操纵军国大政的权臣,权任极重。北周分
王京丞相
即“完颜襄”。
丞相征事
官名。西汉置,为丞相府僚属。据《汉仪注》,“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臧罪免者为征事。”东汉末曹操为丞相,置二人。
丞相司直
官名。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始置,秩比二千石,丞相府高级僚属,位居司隶校尉上。有朝会,居中二千石前。协助丞相监察检举百官,督录州郡长官。哀帝时改大司徒司直,东汉初复旧,旋省。东汉末曹操为丞相复置,西晋亦置,掌监察京师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