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万年历黄历查询网站

嵊州小笼包的传说


浙江嵊县有许多名点心,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好运来”小笼包。这包子的个头不过如核桃一般大,却皮薄汁多,入口鲜美异常。人们都说,到了嵊州不吃“好运来”小笼包,就等于没到过嵊州。关于这小笼包,在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行当尤其兴旺,可多年来,卖包子的铺子却只有一家——“龙面包”。

“龙面包”开在东头的大台门下,店旁有一棵大槐树,门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边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院落,临街的门市就是店面。

“龙面包”的老板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高挑身材,五官标致,衣着大方得体,说话轻声细语,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她做包子的手艺,堪称一绝。她并非这镇上的人,来自何方,什么身世,人们都一无所知。

这个女人名叫昊韵莱,刚好和“好运来”谐音,乡亲们都相信,吃了这里的包子会把好运带回家,因此,店里的生意一直很火爆。

镇上有个叫霸龙的无赖,生得牛高马大的,二十几岁的人却不干正事,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霸龙常来“龙面包”吃包子,吃完拍拍屁股走人,从不付账。昊韵莱也不跟他计较,有人为她气不平,她就莞尔一笑,说乡里乡亲的,和气生财。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这兵荒马乱之际,官府衙门形同虚设,像霸龙这样的一帮痞子就成了气候。他们成日偷鸡摸狗,打砸抢夺,弄得怨声载道。平时从来没有半句过火之话的昊韵莱,见到这个情景,竟然激发了一腔义愤,做了一回出头鸟,来与霸龙论理,但一个弱女子怎能挡得了霸龙的逍遥之道?他愤怒之下,当即纠集了一帮乌合之众,不但把昊韵莱的包子铺砸了,还一口咬定说昊韵莱是投靠日本人的“大汉奸的女人”。为了羞辱昊韵莱,每天逼着她只穿着一个红肚兜,挂着沉重的牌子游街示众。

“你老实交代,是不是大汉奸的女人?”一群无赖押着昊韵莱,打一鞭子问一句。昊韵莱双手抱在胸前,圆睁一双杏眼,鞭子打一下她的嘴巴就咧一下,却不说一句服软的话。

不久,日本人占领了古镇,镇上的人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唯恐一时不慎,招来杀身之祸。人们窃窃私语道,昊韵莱这个“大汉奸的女人”,这回有了日本人撑腰,霸龙可得有好果子吃了。可昊韵莱依然和从前一样开着店,每天起早赶晚卖包子,没找霸龙的一点麻烦,霸龙还是与以前一样,过来吃了包子嘴一抹就走人。于是渐渐有人传出话来,昊韵莱是被霸龙他们冤枉的。

这一天,两个日本兵出现在昊韵莱的店门前,拿了三个包子,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那以后,这两个日本兵每天都来拿包子,直到第四天,两个日本兵围着昊韵莱,开始满脸堆笑,不断说着什么,后来就变了脸,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原来,日本兵的上司黑木少佐特别爱吃昊韵莱做的包子,想让昊韵莱到家里去,专为他一个人做厨师。

可任凭日本兵说尽了好话,昊韵莱却推脱说镇子里的人都爱吃她做的包子,她不会去单独为一个人服务。日本兵恼羞成怒,厉声威胁道:“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如果你不去为太君服务,不但你要死啦死啦的,镇上的人也要通通给你陪葬!”昊韵莱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她知道,这帮禽兽什么都干得出来。为了不伤及无辜,她只得答应了日本人的要求。

人们看到昊韵莱真的跟日本人走了,都想起了霸龙对她的辱骂,难道这个外乡女人真有日本人做靠山?人们胆战心惊,唯恐避之不及。这话传来传去,传到霸龙的耳朵里,他也恐惧起来,他不但自己怕死,还怕连累爹娘。

原来,这霸龙虽然无法无天,却对父母还蛮孝顺。他的父亲重病缠身,早就卧床不起,长年累月,他每天都端茶送水精心伺候。

现在,霸龙做梦都梦见昊韵莱带了一队日本兵围住了他的院子,从屋里把他们父子拖出去枪毙……真是悔不当初。

一天,人们看到昊韵莱从黑木少佐的大宅院里走了出来,她面色苍白,右手鲜血淋漓,步子踉跄,后面有两个日本兵端着枪押着她。他们来到一个拐弯处,见旁边就是一条深沟,日本兵骂骂咧咧的,一枪托把她砸倒在沟里,昊韵莱不但背部受了重伤,两条腿更是粉碎性骨折。从此,她再也站不起来了。

后来,听知情人说,昊韵莱在蒸包子时把手烫伤了。黑木命令日本军医给她治疗,谁知越治越重,她不但不能做包子,还要人伺候。黑木气愤不已,把昊韵莱赶出了门。

回家之后,昊韵莱手上的伤很快就痊愈了,人们渐渐知道了,她是故意把自己烫伤的,还偷偷把敷上的药膏弄掉,才造成了伤口溃烂……

这事传到了霸龙的耳朵里,他惊得目瞪口呆,心想,这个女人看上去文静柔弱,怎么欺负都没事,想不到还是个狠角色。

这时,霸龙他爹已经病入膏肓,生命垂危。他爹拉住儿子的手不放,说明天刚好是自己的生日,想吃几个包子再上路。

霸龙整天不干好事,没人愿意上门给他老父做包子。镇上唯一一家“龙面包”因为老板成了残疾人,也早关了门,哪里还有包子卖呢?

就在这时,双腿已断的昊韵莱被人背进了霸龙的家。她也不说什么,系好围裙就开始忙活起来,按揉面粉、搓条,擀皮、剁馅……全套活做完,昊韵莱累得满身大汗。

一刻钟后,包子新鲜出炉。只见包子小如酒盅,包子皮薄如蝉翼,肉眼可见包子里头汤汁充盈,轻轻碰触就像在流动一般。昊韵莱试尝了一口,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情,不慌不忙地对霸龙说:“这是我为你老父亲特制的。这包子个头小,易咀嚼,味道更鲜美,最适合病人吃了。”

霸龙恭恭敬敬地把包子拿给他爹吃,老爷子一口气吃掉五个,一边吃一边直说好吃。心愿已了,吃完包子没一会儿就咽气了。

霸龙号啕了几声,接着转过身,扑通一声跪在昊韵莱的面前,把头磕得砰砰响,说:“昊先生,你宁可弄伤自己也不愿给日本人做包子,我那么狠地伤害过你,你为什么还要帮我呢?”

昊韵莱微笑着说:“你平日虽然恶名在外,却是有名的孝子,可见本性并不坏。再说,我们之间没有家仇国恨,日本人和你能一样吗?”

这番话昊韵莱说得不疾不徐,可听在霸龙的耳朵里,像连续打了几个惊雷一般。他羞愧难当,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大耳光。

办完了老爹的后事,霸龙执意要拜昊韵莱为师,跟她学做包子的手艺,每天伺候她。昊韵莱看到霸龙真的悔悟了,又想到自己这门绝技如果没有传人,就会失传,于是就收下了这个徒弟。

十多年后,昊韵莱病危,霸龙像她当年那样,做了一笼屉皮薄馅大的小包子,亲自喂给昊韵莱吃。昊韵莱死后,霸龙披麻戴孝,把师父送上了山。

后来,霸龙把包子铺重新装修了一下,并且只做小包子。包子小了,吃的人却越来越多。人们都叫它小笼包。霸龙为了纪念昊韵莱,把店铺的名字也改成“好运来小笼包”。从此,“小笼包”代代相传,成为嵊州着名的特色小吃。

上一篇:妙手回春 下一篇:祸当
猜你喜欢
徐承珪
莱州掖县(今属山东)人。幼失父母,与兄弟三人及其族三十口同甘共苦,历时四十年,州以其事绩闻。乾德元年(963),诏改其所居乡名“义感”,里名“和顺”。承珪为赞皇令。【介绍】: 宋莱州掖县人。幼丧父母,家贫,与兄弟三人及其族三十口和睦同处,历四十年,州以之闻。太祖
暧胃舒乐颗粒
暧胃舒乐颗粒的词语属性 拼音i wi sh l k l拼音字母ai wei shu le ke li拼音首字母awslkl 暧胃舒乐颗粒的百科含义 本品为内科胃脘痛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调和肝脾,行气止痛。用于脾胃虚寒及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疼痛,腹胀喜温,反酸嗳气;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
后苑内品
官名。宋代内侍省、入内内侍省皆置,位内品、把门内品下,后苑勾当事内品上。又有后苑散内品,隶入内内侍省者,位后苑勾当事内品下;隶内侍省者,位散内品下。
《凤舞龙盘》来历意思解释
明张岱《西湖梦寻•北高峰》:“郡城正值江湖之间,委蛇曲折,左右映带,屋宇鳞次,竹木云蓊,郁郁葱葱,凤舞龙盘,真有王气蓬勃。”
帕娃斯特
帕娃斯特的词语属性 拼音p w s t拼音字母pa wa si te拼音首字母pwst 帕娃斯特的百科含义 公司生产的以帕娃斯特PARVAST为品牌的各类童装,特别是童裙 、小童棉衣、羽绒衣以其设计新颖独特,用料考究,做工细致赢得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好评,陪伴着孩子们度过了无数个快乐烂漫的童
药方之谜
首善街上有一家悬壶堂医馆,专治跌打损伤,远近闻名。坐堂的大夫名叫张仲信,因为他行医时习惯用一把小紫砂壶,所以人称“张神壶”。 这天,县衙的刘捕头带着几名捕快,抬着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来到医馆。刘捕头告诉张神壶,这是江湖大盗胡作飞,在围捕中,肩头中了刘捕头的铁
王母渡镇
王母渡镇的词语属性 拼音wng m d zhn拼音字母wang mu du zhen拼音首字母wmdz 王母渡镇的百科含义 王母渡镇,隶属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位于赣县区南部,省道219线穿越镇区。辖区面积306.8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和18个村委会,人口4.94万人(2018年)。2018年,王母渡镇工业
书香子弟
书香子弟的词语属性 拼音sh xing z d拼音字母shu xiang zi di拼音首字母sxzd 书香子弟的词语解释书香子弟[ sh xing z d ] 书香子弟词语来至书香世家子弟,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的后代。 书香子弟的反义词 蓬门荜户
无效化
无效化的词语属性 拼音w xio hu拼音字母wu xiao hua拼音首字母wxh 无效化的百科含义 无效化是ACG作品中常见的一种特殊能力。
三费一金
三费一金的词语属性 拼音sn fi y jn拼音字母san fei yi jin拼音首字母sfyj 三费一金的百科含义 个人缴纳比例8%,公司交纳比例20%,其中个人账户每月存储额=(8%+3%)*2000=220元,公司交纳的其余17%作为社会统筹基金,在你满足领取养老金条件之前,可暂时理解为统筹基金都发给了
《夤缘攀附》来历意思解释
夤缘:攀缘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巴结权贵。《宋史.陈桷传》:“当秦桧用事,以永嘉为寓里,士之夤缘攀附者,无不躐登显要。”《明史.尹直传》:“给事中宋琮及御史许斌言直自初为侍郎以至入阁,夤缘攀附,皆取中旨。”并列 夤缘,攀缘上升。比喻拉拢关系,趋附权贵。《明史
《圯桥授履》来历意思解释
同“圯桥进履”。元 贡师泰《晚泊邳州》诗:“白头老父相逢处,犹似圯桥授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