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骁骑
管旗骁骑校
官名。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每旗佐领之下设骁骑校一人,由旗众中选补,协助佐领处理民事。
左右骁骑率倅长中士
官名。见“左右骁骑率上士”。
左右骁骑倅长下士
官名。见“左右骁骑率上士”。
左右骁骑率上士
官名。《周礼》无此官。汉武帝以李广为骁骑将军,晋代为宿卫之官。南朝宋齐梁陈与北魏北齐均有骁骑将军之职。北周仿此职置左右骁骑率上士各二人,正三命,属夏官府左右武伯中大夫。《隋书礼仪志》载其职掌为“掌骁骑之士。其队器服皆黄, 以皓为饰。立于三仗第四行之南北。”
牧厂骁骑校
官名。见“牧厂统辖总管”。
骁骑校尉
官名。东汉初为屯骑校尉改称,掌北军宿卫兵,建武十五年(后39)复旧。东汉末复置,董卓曾表曹操任此职,操未就任。官名,汉置,为八校尉之一,原称屯骑校尉,东汉初改称骁骑校尉,建武十五年复称屯骑校尉。
骁骑尉
勋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 置,为正七品下散官,八尉之一。炀帝大业三年(607) 废。唐朝再置为四转勋官,比正六品。宋初定为正六品勋官,徽宗政和三年(1113) 罢。金置为勋官十二阶中第九阶,正六品。元朝为勋官十阶中第九阶,正五品,仅用于封赠。明朝为武勋官十二阶中第九
骁骑校
官名。清朝八旗组织中基层编制单位的副长官,位佐领之下。亦为骁骑营之下级武官。满语称为“分得拨什库”。顺治十七年(1660)定汉名为骁骑校。每佐领下设一人,计满洲六百八十一人,蒙古二百零四人,汉军二百六十六人,共一千一百五十一人。正六品。协助佐领管理所属户口、田宅
骁骑将军
官名。西汉置,东汉沿之,为杂号将军,统兵出征,事迄即罢。三国魏置为内军将领,有营兵,遂常设,以高功者任之。先设长史、司马、功曹等僚属,后省。元帝咸熙(264—265)中,司马昭为相国,置于相国府,统率亲军。两晋与领军、护军、左右卫、游击诸将军合称六军,担当宿卫之任
左右骁骑率
武官名。北周置,正职为上士。副职为倅长中士。参见“六率”。
王府骁骑校
官名。清置,见“王府参领”。
左骁骑率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左武伯中大夫属官,统禁军骁骑之士,负责皇帝临朝及出行的侍卫。正三命。下设左骁骑率中士、左骁骑倅长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骁骑
①禁卫军之一。东汉改屯卫为骁骑。晋置骁骑营,以将军领之。南北朝有左右骁骑。清代八旗皆有骁骑营,由各旗都统直接统辖。②禁卫军兵士名。隋唐府兵总称卫士,其隶十二卫及东宫六率者又各有其名。隶左右卫者名骁骑,始于隋炀帝时。清代八旗骁骑营之士兵名马甲,亦称骁骑。
骁骑尉
官名。隋初为散官号。炀帝省。唐时为四转勋官,比正六品。辽、金、元皆置为勋阶。金为十二阶之第九阶,正六品。元为十阶之第九阶,正五品,止用于封赠。明亦为勋阶称号。正五品武官再考称职者授予。
骁骑府
见“骁卫”。
骁骑营
晋置,以领军主之。清代为禁军之一。天聪八年(1634)以固山额真(后定名为都统)随营马兵为阿礼哈超哈。顺治十七年(1660),定汉名为骁骑营。所辖营兵有马甲、领催(于马甲之优者选充,掌佐领下册籍)、匠役(弓、铁等匠,掌修制军器),原是八旗兵中的主要作战部队。清统一全国后,八
内务府三旗骁骑营
又名三旗包衣骁骑营。清八旗兵制之一。顺治年间置。掌紫禁城内武英殿等三十一处的值班宿卫。营兵由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佐领、管领下挑补,各组为营。每旗设骁骑参领、副骁骑参领各五人领之,下设满洲佐领(三旗各五人)、旗鼓佐领(三旗各六人)、朝鲜佐领(正黄旗包衣二人)、
骁骑校
官名。清代八旗下各佐领均设。秩正六品,为佐领之副。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包衣每佐领下各一人,计满洲六百八十一人,蒙古二百零四人,汉军二百六十六人,共一千一百五十一人。协助佐领管理所属户口、田宅、兵籍、教养等各项事务,以及骁骑营操练、守卫等事务。初名“代子”
骁骑将军
官名。杂号将军之一。三国魏置为中军。晋领营兵,秩四品,掌宫掖及京城宿卫。其所领之兵与领军、护军、左卫、右卫、游击合称六军。南北朝皆设。
三旗包衣骁骑营
即“内务府三旗骁骑营”。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