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大陵县
本春秋晋平陵县,战国赵改名。治今山西文水县东北。《史记赵世家》:肃侯十六年(前334),“游大陵”。武灵王十六年(前310),“游大陵”。皆即此。西汉属太原郡。东汉建安中,曹操分内迁河东的南匈奴为五部,其中部都尉所统六千余落,居此。西晋属太原国。北魏废。
兰陵县
①战国楚县,治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史记荀卿列传》: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即此。南朝宋废,东魏复置,北齐又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分氶县复置,大业初又废。寻改氶县为兰陵县,在今枣庄市东南旧峄县西北。唐武德四年(621)复改为氶县。金明昌六年(1195)改氶
邵陵县
晋武帝避其父司马昭名讳,以昭陵县改名。治今湖南邵阳市。属邵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废,并入邵阳县。
淮陵县
西汉置。治今安徽明光市东北。元朔元年(前128)封江都易王子定为淮陵侯,元狩二年(前121)国除为县。属临淮郡。东汉属下邳国,西晋属临淮国。永嘉后废。
晋陵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毗陵县置。治今江苏常州市。东晋义熙九年(413)后及南朝为晋陵郡治,隋时先后为常州、毗陵郡治,唐至元又与武进县同为常州、常州路治。明洪武初并入武进县。
东平陵县
春秋齐平陵邑,西汉置东平陵县。以右扶风有平陵县,故此加“东”字。即今山东章丘市西平陵城。有工官、铁官。《后汉书灵帝纪》:建宁三年(170),济南民暴动,“攻东平陵”,即此。自汉至晋为济南郡、济南国治。南朝宋改为平陵县。
广陵县
秦置。一说战国楚置。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邗江县,大业初改为江阳县。后省入江都县。唐贞观十八年(644)分江都县复置江阳县,五代南唐复为广陵县。治今扬州市。北宋熙宁五年(1072)又省入江都县。南渡后复置。元废。西汉为荆、吴、江都、广陵等国治
毗陵县
本春秋吴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今江苏常州市。属会稽郡。西晋永嘉五年(311)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为晋陵县。三国吴曾为毗陵典农校尉治,西晋曾为毗陵郡治。
阜陵县
西汉置。治今安徽和县西。文帝八年(前172)封淮南王子安为侯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国除为县。属九江郡。东汉明帝时沦为麻湖(《晋书地理志》),移治今全椒县东。徙淮阳王延为阜陵王。三国时废。西晋复置。属淮南郡。寻废。
阿陵县
西汉置。治今河北任丘市东北南陵城。初属广阳郡,后改属涿郡。东汉建武二年(26),封任光为阿陵侯,即此。后废。
昭陵县
西汉置。治今湖南邵阳市。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先后为零陵北部都尉、昭陵郡治。西晋太康元年(280)因避司马昭讳,改为邵陵县。
定陵县
西汉置。治今河南舞阳县东北。《后汉书光武帝纪》:刘玄更始元年(23),“光武别与诸将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即此。北魏皇兴元年(467)改为北舞阳县。两汉属颍川郡,西晋属襄城郡。
朗陵县
西汉置。治今河南确山县西南。属汝南郡。北魏改置安昌县。
房陵县
秦置。即今湖北房县。属汉中郡。东汉末至南朝梁迭为房陵郡、新城郡、南新城郡治。北周保定三年(563)改为光迁县。唐贞观十年(636)复旧名,为房州治。元至正二年(1342)废入房州。历为罪人流放处:唐武后时中宗,宋太祖时周恭帝、太宗时秦王廷美,皆被徙于此。
长陵县
①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筑陵置县。徙关东豪族万户于此以奉陵邑。治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高帝陵。汉高帝刘邦死后葬此。初属内史,后属左冯翊。三国魏废。②南朝梁置,治今河南息县东北长陵集。梁及东魏为长陵郡治。隋大业初废入褒信县。唐初复置。属息州。贞观元年(627)废。
迁陵县
西汉置。治今湖南保靖县东乳香岩河岸四方城,属武陵郡。南朝梁废。
乐陵县
西汉置。治今山东乐陵市东南。为平原郡都尉治。东汉属平原郡。三国魏、西晋属乐陵国。北魏为乐陵郡治。隋属渤海郡。唐移治今市西北,属沧州。北宋熙宁二年(1069)徙治咸平镇,即今市西南旧乐陵。明洪武二年(1369)徙治富平镇,即今市。属武定州。清属武定府。1988年改为市。
建陵县
①西汉置。因建陵山得名(《太平寰宇记海州》)。治今江苏新沂市南。属东海郡。吕后八年(前180)、景帝六年(前151)、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先后封大谒者张释、卫绾、鲁孝王子遂为建陵侯于此。东汉废。北魏复置。为郯郡治。北周废。《资治通鉴》:齐建武二年(495),“军主桑系祖攻魏
巴陵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以下隽县巴丘城置。相传夏后羿斩巴蛇于此,积骨如丘陵,因以为名。治今湖南岳阳市。东晋咸和四年(329),都督荆雍益梁交广宁七州军事、荆州刺史陶侃以江陵偏远,移镇巴陵,即此。南朝宋以后,历为巴陵郡、巴州、岳州、岳州路、岳州府治所。1913年改为岳阳县。
苑陵县
秦置。治今河南新郑市东北。属颍川郡。两汉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后魏属陈留郡。东魏天平初属广武郡。隋开皇十六年(596)省入新郑。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治山氏城(今河南尉氏县南)。 贞观元年(627)又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