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驻防都统
武官名。清置,秩从一品,官阶与驻防将军同。员额仅有二人,分驻于张家口与热河,统辖驻防八旗军队。张家口都统兼辖察哈尔游牧之事,故亦称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兼管木兰围场及游牧之事。
驻防副都统
武官名。清置,秩正二品,置于各战略要地,统辖驻防八旗兵。其驻防地区设有将军者,受将军的节制,无将军的地区,则独当一面。独当一面的副都统有四人,直隶密云副都统、山海关副都统、山东的青州副都统,甘肃的凉州副都统,其防务直接汇报于兵部,并可直接向皇帝奏事。属于将
东面行军都统所
即“东征都统所”。
东南路都统司
官署名。金朝地方军事机构。统领本路军兵。设都统、副都统领本司事。太宗天会十年(1132)由南京路平州军帅司改置,治辽阳府。
奚路都统司
参见“都统司”。
牛栏都统领司
官署名。辽北面官,所掌不详。有都统领、副统领。
绥远都统
官名。北洋政府于民国初年仍沿用清末旧制,于绥远设绥远城将军,主要管理军政和蒙旗事务;民政方面属山西省兼辖。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七月六日公布《都统府官制》后,改绥远城将军为绥远都统,与热河、察哈尔相一致,兼管民政,并添设专管民政的道员。依照上述《都统府官制》
北院都统军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属北大王院。掌北院从军之政令。设统军使、副使、都监等职。官署名,辽朝置,掌北院从军之政令。其官有北院统军使、北院副统军使、北院统军都监。见《辽史百官志一》。参看“北院”条。
协都统
军阶名。清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军官等级而置,为上等第三级,秩视副将,阶从二品,任统领官。宣统元年(1909)修订,军佐冠以军医、制械等字样。
御前都统
官名。辽代北面官。皇帝亲征,则设此职总领御林军。
少年都统
官名。十六国前秦置。前秦主苻坚谋大举攻东晋,发良家子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
正都统
军阶名。清末新陆军上等官阶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三等九级官制,始置。为上等第一级,任总统官。秩视提督,阶从一品。
都统
官名。(1)军事统帅。十六国时前秦建元十六年(东晋太元八年,383),苻坚进攻东晋,征良家子二十岁以下者共三万余骑,以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作为带领青年兵之将军。都统之名自此始。南朝宋亦置,惟出征时设置,以统率各领兵将军。北魏置,为皇帝左右亲信,有都统长,领殿
热河都统
清乾隆间置热河副都统。嘉庆十五年(1810)改都统,驻防承德府(治今河北承德市),兼辖内蒙古昭乌达、卓索图二盟。1914年改置特别区。
主衣都统
官名。北魏置,西魏、东魏、北齐沿置。掌管御用衣服器玩等事务,为皇帝左右亲近之职,地位很高,多以散骑常侍兼领。罗鉴、高季武以金紫光禄大夫兼领。北齐为门下省主衣局长官,员二人,五品。
乌鲁木齐都统
官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乌鲁木齐参赞大臣改设。驻乌鲁木齐满城。隶属伊犁将军。统辖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今新疆奇台)、库尔喀喇乌苏(今新疆乌苏)、吐鲁番、哈密等地驻军,兼辖镇迪道。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裁撤。
东征都统所
官署名。亦称东面行军都统所、东路行军都统所。辽代置,北面官。辽征讨高丽、女直、渤海大延琳都曾设过东征都统所,统领东征兵马。
都统处置使
官名。唐乾元元年(758)置,总诸道兵马,掌察所部善恶,不赐旌节。后行营亦置。又称都统使。
天津都统衙门
全称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The Tientsin Provisional Government),又称“天津临时政府”。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建立的殖民统治机构。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五日(1900.7.30)成立。初由俄、英、日三国各推举一名军官组成三人委员会(三人均称“都统”),至九月下旬又
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
书名。辽宁省档案馆、省社科院历史所、沈阳故宫博物馆译编,辽沈书社1984年出版。本书为三姓副都统衙门同吉林将军衙门等来往公文抄存稿,共收清乾隆六年(1741)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档案一百七十八件,均选自辽宁省档案馆所藏《三姓副都统衙门档》。主要内容有清代三姓辖区赫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