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都督
都督内外诸军事
官名。北周置。《周书静帝记》: “随公杨坚为都督内外诸军事。”即“都督中外诸军事”,为避杨坚父讳而改。参见“都督中外诸军事”。
都督中外诸军
“都督中外诸军事”的省称。
都督佥事
官名。元末朱元璋于大都督府置,一人,又称佥都督,从三品。吴元年 (1367) 升从二品。洪武十二年 (1379) 再升正二品。十三年改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置,恩功寄禄,无定员。凡有公、侯、伯爵者,可与左、右都督、都督同知分任掌印、佥书以掌府事。或任总兵,副总兵镇守,或挂
京畿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统领京畿军兵。《魏书出帝平阳王纪》: “帝幸华林都亭,集京畿都督及军士三千余人,慰勉之。”
京畿南面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北齐书慕容俨传》: “孝昌(525—528)中,尔朱荣入洛,授俨京畿南面都督。”
京畿大都督
官名。北魏末、东魏、北齐置。统领京畿军士,为京都最高军事长官。东魏迁都邺城后,权势尤甚,孝静帝时,罢六州大都督,其事务由京畿府管辖。北齐时多任用宗室诸王。在宫廷政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演、高湛杀废帝的辅政大臣杨愔等,高俨杀后主宠臣和士开,都是依靠此职所
右大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与左大都督同为军事行动的副长官,辅佐主帅统领大军,位在左大都督下。《周书寇洛传》: “太祖至平凉,以洛为右大都督。”
营都督
官名。三国蜀、吴皆置。统军营事务。将军不在时,代行其事务。官名,三国蜀吴皆置,掌统军营事务,将军不在时,则代行其职事。
营构明堂大都督
官名。北魏置。主持明堂的营建事务。清河王元怿以太傅兼任。见《北齐书李元忠传》。
外都督曹
官署名。西晋置,属御史台,掌监察京畿以外诸军府长官。设侍御史掌其事。东晋、南朝宋、南齐沿置。梁、陈不详。
帐内都督
官名。北魏末及东、西魏置。统领主帅左右的侍卫军士,东魏中外府、西魏大丞相府皆设。《北齐书綦连猛传》:“(元象)二年(539),除平东将军、中散大夫。其年,又转中外府帐内都督。”官名。北魏置,为州军府侍卫队之长。《周书杨荐传》记荐于魏永安中“随尔朱天光入关讨郡贼,
帐内直荡都督
官名。西魏置,为大丞相府属官。《周书王勇传》:“及太祖为丞相,引为帐内直荡都督。”
帐内大都督
官名。北魏末及东、西魏沿置。统领主帅身边的侍卫军士。《北齐书步大汗萨传》:“(尔朱)荣死后,从尔朱兆入洛,补帐内大都督,从兆拒战于韩陵。兆败,萨以所部降。”
帐下都督
官名。北魏置。为主将亲信,统领帐下亲军,侍卫主将。《魏书尔朱彦伯传》:“(尔朱)弼帐下都督冯绍隆为弼所信持。”官名,三国魏置,为州佐吏,掌有关军事。《三国志魏书胡质传》:“威,咸熙中官至徐州刺史。”注:“《晋阳秋》曰: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
流人都督
官名。十六国后赵置。《晋书苻洪载记》: “(石虎)以(苻)洪为龙骧将军、流人都督,处于枋头。”
太子骑官备身正都督
官名。北齐置。属太子左、右卫坊,下统太子骑官备身副都督、太子骑官备身五职、太子骑官备身等,掌东宫骑官,负责侍卫。从四品。
庲降都督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 刘备定益州后置,三国蜀沿之。为南中诸郡最高军政长官,多带将军名号,如邓方为安远将军、马忠为安南将军等,统兵,以管理境内少数民族事务。初治南昌县(今云南镇雄),移治平夷县(今贵州毕节),后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官名,东汉末年刘备置,三
库真都督
官名。北齐置。《北齐书高祖十一王传》:“(高洋) 乃使库真都督破六韩伯升之邺征 (高)渔。”
左大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西魏沿置。亦作左厢大都督。《周书贺拔胜传》: “以(贺拔)岳为持节、假卫将军、左大都督,又以征西将军代郡侯莫陈悦为右大都督,並为(尔朱)天光之副以讨之。”
西羌大都督
官名。十六国后赵置。《晋书姚弋仲载记》:“弋仲率部众数万迁于清河,拜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封襄平县公。”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