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右弼都尉
官名。三国吴置。孙权黄龙元年(229)立孙登为太子,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都尉以辅佐之,称四友。张休自中庶子转此职。见《三国志张昭传》、《孙登传》。官名,三国吴置,为太子四友之一,与左辅都尉、辅正都尉、翼正都尉,共同辅佐太子。《三国志吴书张休传》:“休字叔嗣
中典牧都尉
官名。西晋置。与左、右典牧都尉同属太仆,掌管马、牛的牧养。六品。
京辅副都尉
官名。京辅都尉府次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置一员,从四品。
奉禁都尉
官名。三国吴孙皓置。以陈训为之,使主风角占候。见《晋书艺术陈训传》。官名,三国吴孙皓置,掌风角占候。《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陈训》:“少好秘学,天文算历阴阳占候无不毕综,尤善风角。孙皓以为奉禁都尉,使其占候。”
奉骑都尉
官名。北周置为散官,无职掌。五命。散官名。汉以来有骑都尉,北周改骑都尉为奉骑都尉,作为散官名号,秩五命。
上骑都尉
勋官号。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置为六转勋官,比正五品。宋朝为第七阶勋官,秩正五品。金朝置为第七阶勋官,正五品。元朝为第七阶勋官,正四品,只用于封赠。明朝为第七阶武勋,正四品,再考称职者授。勋官名,金朝置,勋级正五品授上骑都尉。见《金史百官一》。
左右阁都尉
官名,汉朝齐置,掌宫阁屯卫兵。《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秦)信谓左右阁都尉曰:意以淳于同马病为何?”
左京辅都尉
官名,掌管地方军队,护卫京师及京师左郊的武事、治安纠察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扬武都尉
官名。东汉末置。《三国志陶谦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陶)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献帝建安(196—220)初孙策亦置为领兵武职,随从征伐。官名,东汉末年置,掌领兵征伐。《三国志魏书陶谦传》:“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
游击都尉
官名。新莽置。《汉书匈奴传》: “罢诸将率屯兵,但置游击都尉。”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帅兵作战。《汉书匈奴传》:“罢诸将率屯兵,但置游击都尉。”
西域大都尉
官名,东汉置,以内附的莎车王任之,掌领内附之众。《后汉书西域传莎车国》:“光武初,康率傍国拒匈奴,拥卫故都护吏士妻子千余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自陈思慕汉家。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乃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国皆属焉。”
右折冲都尉
官名。辽朝置,为南面官。加官,无实职。《辽史仪卫志》:“左右诸折冲二十一人。”
右扶风都尉
官名。西汉右扶风置都尉。东汉初罢之。安帝时以羌族犯边,三辅有陵园之守,复置右扶风都尉,并设诸曹掾史。官名,汉置,俸比二千石,掌右扶风军队,维持地方治安。东汉初省,安帝时因羌族犯边,三辅有陵园,需要守护,复置右扶风都尉,并置诸曹掾史。见《后汉书百官志五》。
南部都尉
官名。三国魏末置,为匈奴南部长官,由南部帅改名。一说西晋武帝太康(280—289)中改置。统三千余落,居蒲子县。见《晋书北狄传》、《刘元海载记》。参见“五部都尉”。1、官名,汉朝每郡都置都尉,有的分南北,有的分东西,有的有中部都尉;为掌管地方驻军的武官,主地方治安
断狱都尉
官名,秦置汉因之,为郡太守的佐官,掌诉讼审判事。《秦桧要订补》:“《通典》引《汉官旧仪》:汉承秦制,郡置太守治民,断狱都尉治狱,都尉治盗贼、甲卒、兵马。则是郡府有二尉,与他处所引异。故《通典》又云:始皇并天下,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若然,典兵、断狱
将兵都尉
官名。晋朝置,领兵。多为战时临时设置,故未假以名号。《晋书魏浚传》: “河间王颙之伐赵王伦,以(魏)该为将兵都尉。”武官名。三国魏蜀吴均置,掌领兵。魏制秩第五品,典韦、许褚均曾任此职,见《三国志魏书》:《费韦传》、《许褚传》。蜀赵正曾为之, 见《三国志蜀书杨仪
京辅左辅都尉
官名,汉置,掌京畿治安。《汉书萧由(萧望之之子)传》:“哀帝崩,为复土校尉、京辅左辅都尉,迁江夏太守。”
平津都尉
官名。东汉灵帝光和七年 (184) 三月置。为灵帝所置八关都尉之一,掌管小平津关 (今河南省巩县西北) 。董卓入洛阳后,贾诩曾以太尉掾为之。见《后汉书皇甫嵩传》、《三国志贾诩传》。官名,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三月置,掌镇守小平津关。《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三月)置八
掌船局都尉
官名。隋朝都水台所领掌船局长官,置二员,从八品。炀帝大业三年(607) 罢。
左折冲都尉
官名。辽朝置,属南面官。加官,无实职。《辽史 仪卫志》: “左右诸折冲二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