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郑州南关外铸铜遗址
商代中期铸铜作坊遗址。位于郑州南关东南500米处,1954年发现,面积约1050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炼铜坩埚,形制有三种:外涂草拌泥的大口尊、外涂泥的砂质陶缸和用草拌泥堆成的炼埚。其内壁有铜渣,器外被火烧成红土块。同时发现炼铜所用木炭碎屑及草木灰,并有铸青铜器所用泥范
阿其克山铁矿遗址
汉唐时期于阗国采矿、冶炼遗址。在今新疆洛甫南30公里处。发现采矿石凿、石锤,烧结铁、陶鼓风管,汉五铢、唐大历通宝钱等。
阿力玛里故城遗址
新疆古城遗址。在今霍城东北约11公里处,居克干山南麓。地面遗迹无存。出土大量元代青瓷、基督教刻石、察合台汗国钱币、陶器、玛瑙饰品等。东北隅有蒙兀儿斯坦(汉作“别失八里”或“亦力八里”)汗秃忽鲁帖木儿陵墓。
庙底沟遗址
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因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车站东南庙底村而得名。1956年和1957年进行大规模发掘,内涵包括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仰韶层发现房屋二、墓一,窖穴若干以及大量陶、石、骨器等遗物。房屋结构与半坡仰韶半地穴式相似,但屋内柱下有石柱础。陶器手制,
横阵村遗址
陕西境内古文化遗址。在华阴市敷水镇西南横阵村。包含仰韶、龙山和战国及汉代的文化堆积。1958年开始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重点的发掘。仰韶文化属半坡类型,堆积厚约一米,发现有灰坑、墓葬、石器、骨器、陶器和蚌、牙制品。其中墓葬形式特殊,在集体大合葬坑内套若干小墓坑
平粮台遗址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南淮阳县城东南大朱庄。1979—1980年发掘。文化内涵丰富,遗址核心古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185米。城墙残高3米余,上宽约8—7米,下宽约13米,拐角外圆内方。南北城墙中段有城门,南门道东西侧有土坯墙的门卫房,房门相对;门道路土宽1.7米,其下埋有
邺城遗址
古代著名城址。在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约12.5公里。分南北两城,北临漳水。北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城有七门。东汉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为魏公,建都于此,因旧城增筑,东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在城西北自北而南筑金虎、铜雀、冰井台,城内筑宫殿、衙署、苑囿等。十六国时
林西大井矿冶遗址
西周采铜冶铜遗址。1976年发现于内蒙古林西西拉木伦河以北30余公里的大兴安岭余脉。2平方公里范围内有露天开采的矿坑四十余处。矿坑最长500米、深10米,最宽仅0.6米。试掘采集石质工具一千五百余件,有镐、锤等多种形式,最重者7公斤。五号采坑附近发现一排八座炼炉遗迹,炉旁
阳苴咩城遗址
又称大理城、紫城。南诏古城。位于今云南大理市西北中和峰缓城之上,有南北二道城墙,西起苍山,东至洱海,现仅在梅溪南岸有一道城墙,残存1公里左右,保存最好处高出地面4—5米,基厚6—8米,顶厚1米,夯土筑成,夯窝直径7—8厘米。城市布局和房屋建筑风格与内地相似。公元7
大窑遗址
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场遗址。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大窑村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73年发现,1976年发掘。石器制作场包括四道沟与二道沟两处,其地质年代分别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四道沟出土的大型燧石块周身遍布剥落石片的痕迹,并在其周围分布着五
札赉诺尔遗址
中国石器时代遗址。在内蒙古满洲里市附近。1927年发现。出土有大量动物化石、少量石器和两个人类头骨及一个下颌骨化石。动物化石有披毛犀、猛犸和原始牛等。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1953年发现,次年开始发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房屋、窖穴、栏圈多集中分布于聚落中心,约占地3万平方米。围绕居住区,有一条深、宽各约5—6米的大壕沟。沟外北是氏族公共墓地,东是陶窑。房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莲花堡遗址
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居住遗址。位于辽宁抚顺东部莲花堡村以东台地上,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1957年7—8月发掘了遗址之一部分。发现有石筑屋墙基址,灶址以及灰沟、灰坑,出土遗物包括铁、石、铜、陶器。铁器主要是钁、锄、镰等农具,以钁为最多。其中钁、镰的形制与
姚官庄遗址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因在山东潍坊市南姚官庄发现而得名。1960年发掘,揭露出密集的灰坑,其状有圆形袋状、圆形或椭圆盆状。主要遗物石器有斧、刀、镞、纺轮,另有铲、凿、镰、锥、网坠等。陶器有鬶、鼎、甗、罐、瓮、杯、碗、盆、盘、豆、尊、盉、器盖等。另有较多的细泥蛋壳黑
沙苑遗址
中石器时代遗址。1955年至1956年在陕西朝邑到大荔的沙丘一带发现十余处石器遗存,统称为沙苑遗址。典型遗物是细石器和石片石器,共存有石化较轻的兽骨,并有火烧痕迹。年代可能包括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初期。
太和城遗址
唐代南诏都城遗址。“和”,蛮语意为山坡陀。位于云南大理市太和村。现有两道城墙,均东西走向,东起洱海,西至苍山,至佛顶峰上又与一小城相连。城墙充分利用山势修筑,保存最好处高出地面3米,厚2米,夯土筑成,夯窝直径7—8厘米。太和村内房屋及道路多用石块砌成,似乎是原
卡若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西藏昌都加卡区卡若村。1978—1979年发掘。年代约为公元前3200—前2000年。命名为卡若文化,是澜沧江上游地区的代表性遗存。发现房址二十八座,圆形或方形的圜底房屋无立壁,以室内的立柱和周边的斜柱搭成圆锥形窝棚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子普遍以草拌泥涂
凤翔雍城遗址
春秋时期秦国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城南关外。1959年起调查试掘。遗址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已发现宽15米、深3米的夯土墙基两段共1875米。遗址内建筑台基密布,出土遗物有石、铜质生产工具、陶器、陶水管、中圈、瓦、瓦当及青铜建筑构件等。1976—1977年发现
吴城遗址
商代中、晚期至周初遗址。位于今江西樟树市吴城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1973—1974年以来共四次发掘,揭露面积约1800平方米,清理出房基两座、灰坑和窖穴五十五个、墓葬十六座、陶窑两处,出土陶器、青铜器、石器、原始瓷器及石范等共九百余件。房子为半地穴式,墙及地面经火焙
市庄村遗址
战国中、晚期居住遗址。位于今河北石家庄市庄村南半里,属于中山国或赵国。1955年开始发掘,发现大量残瓦、两座红烧土灶和一座瓦井,出土钁、削等各种铁制生产工具四十七件,此外尚有石、蚌制生产工具。铁农具在出土农具中占65%,对其中铁斧曾进行金相学考查,证明是用“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