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通宝
至正通宝
元代铜钱名。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开始铸造发行,与历代铜钱并用。又印行新的中统交钞,一贯当铜钱一千文,当至元宝钞二贯。至元钞依旧通行。至正十一年,于河南、江浙、江西、湖广等行省及济南、冀宁(治今山西太原)等路置宝泉提举司凡十二,掌鼓铸铜钱与印造交钞。元末,政府
大元通宝
元代铜钱名。参见“至大通宝”。
至大通宝
元代铜钱名。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开始铸造发行,一文当至大银钞一厘。同时,铸大元通宝,一文当至大通宝十文,两种铜钱与前此所印行的中统钞、至元钞,至大银钞以及前代铜钱一同使用。至大四年,仁宗即位,以新旧钞币倍数悬殊,轻重失宜;铜钱鼓铸弗给,且钱钞并用,弊病其多
大义通宝
元末大汉陈友谅大义年间所铸铜钱,圆形方孔,有平钱、折二、折三型。
大中通宝
明开国前所铸铜币。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置*宝源局铸此钱。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二十四年又于江西行省置货泉局与宝源局并铸。分一两、五钱、三钱、二钱、一钱五等。大中通宝
大元通宝
元铜钱。元初货币用钞,禁用铜钱。武宗至大二年(1309),尚书省奏准变更钞法,改造至大银钞,并实行钱法,铸造大元通宝、至大通宝两种铜钱,钱钞并行,设泉货监六处,于至大三年初开始铸造,同时将官库所藏历代铜钱发出,与新钱通用。大元通宝正面钱文为八思巴字译写“大元通宝
至正通宝
元铜钱。至正十一年(1351),变更钞法,立宝泉都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与历代铜钱通用。每一千文准“至正印造”中统交钞一贯,至元宝钞二贯。未久,钞法大乱,遂罢铸。至正通宝
至大通宝
元铜钱。武宗至大二年(1309),尚书省奏准变更钞法,并铸大元通宝与至大通宝两种铜钱。使钱钞并行,设泉货监六处,于至大三年初开始铸造行用。至大通宝正面钱文为汉字正至大通宝楷,每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十文准大元通宝一文。四年,仁宗即位,罢尚书省,废钱法,复行中统钞,
天德通宝
五代闽天德二年(944)所铸铁钱。一当百。或云有“天德重宝”、“天德通宝”二品。其背文穿上有“殷”字。
天授通宝
西夏钱币。铜质,圆形方孔,汉字。铸于景宗天授礼法延祚年间。
咸雍通宝
辽铜钱。圆形方孔,汉字,铸于辽道宗咸雍年间。
龙凤通宝
元末大宋韩林儿龙凤年间所铸铜钱。圆形方孔,有平钱及折二、折三型。龙凤通宝
阜昌通宝
见“阜昌元宝”。
大观通宝
宋代钱币。神宗元丰元年(1078)铸,圆形方孔。钱文分篆、隶、行三体。分铜铁两种。大观通宝
元丰通宝
宋代钱币。神宗元丰元年(1078)铸。圆形方孔,钱文分篆、隶、行三体。分铜、铁两种。
宣和通宝
宋代钱币。徽宗宣和年间铸。圆形方孔。钱文有篆、隶二体。也有徽宗所书瘦金体。
天统通宝
元末大夏明玉珍天统年间所铸铜钱。圆形方孔,仅见平钱,有楷、篆钱文。
淳化通宝
宋代钱币。太宗淳化元年(990)始铸。圆形方孔。钱文楷、行、草三体,由宋太宗亲书。背无文。有铜铁两种。
万历通宝
明万历朝铸行之铜币。万历四年(1576)始铸。有*金背、火漆钱,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鏇边钱,每文重一钱三分。初定金背八百文,火漆、鏇边各一千文抵白银一两,后因钱价增高,金背五百文即抵银一两。后命南北宝源局拓地增炉铸钱,南钱轻薄,价低北钱三之一。万历通宝
正隆通宝
金铜钱。圆形,方孔,汉字。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始铸,与辽、宋旧钱通用。《金史》、《续文献通考》俱作“通宝”,今存实物作“元宝”。正隆通宝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