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
乾隆年间,有一年京城放榜,无锡人一下子中了九位进士,一时传为佳话。大臣们啧啧称奇,皇帝却心中起疑。可是查下来,并没有作弊之事。尽管这样,皇帝还不放心,特派钦差到无锡私行查访,弄个究竟出来。  无锡县令得到消息,心中发愁。他对师爷说,朝廷派人来查访,准是来找
秀才巧改对联气倒进士老爷
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   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
进士复读
北宋年间,京城有一户章姓人家,家主在朝中做官。章大人膝下有一子叫章子厚,章子厚从小以聪慧过人、特立独行闻名京城,但他身边总有个亦敌亦友的对手刘铭。 刘铭乃当朝宰相之子,年纪小章子厚一岁,也有神童之称,同样争强好胜,两人常年是京城官学考试前两名,但通常是章子
理刑进士
明朝任官制度中的一种试职。新科进士被分配到都察院熟悉政务,理刑半年,然后实授御史,故名。正德(1506—1521)后规定新科进士不得除风宪,遂革去此制。
观政进士
对录为进士而未直接任官者的称呼。明洪武十八年(1385)始定,给以禄米,于诸司观政,使其谙练政体,然后擢任之。除入翰林院称庶吉士外,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诸署仍称进士。三年后即选京职。
进士出身
科举制度。进士科考第分五等,第三等即称“进士出身”。元、明、清诸朝规定,经殿试取录者共分三甲,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进士及第
科举制度。进士科考第分五等,上二等即称“进士及第”。元、明、清诸朝规定,经殿试取录者共分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三人,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进士科
贡举科目名。隋朝始置。唐朝尤贵此科,其得人亦为最盛,应此科者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 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 乙第,从九品下。后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试策三道。宋朝为最重要的科目。考诗、赋、论、时务策。神宗熙宁 (1068—1
进士
科举制度。周始定为取士之法,取士可以进而仕之意。《礼记王制》: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玄注: “进士,可进受爵禄也。”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
观政进士
明代正式任官前分往各衙门实习的进士。洪武十八年(1385)殿试进士后,除直接任官者外,另有给以禄米,使之观政诸司者,俟其谙练政体,然后擢任之。分至翰林院者,称庶吉士,在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各司者,仍称进士。吏部四司郎官,例不接本,以新第进士居三甲末者代之
乡进士
明清举人之别称。
免解进士
见“免解”。
理刑进士
明代任官制度的一种试职。新科进士被分配到都察院熟悉政务,理刑半年,故名。期满后实授御史。正德后规定新科进士不得除风宪,遂革此制。
进士题名碑
进士及第后题名碑石。源于唐代新进士放榜后的雁塔题名,至宋始为定制。自宋元至明清,殿试榜发后,皆建碑于国子监,新科进士依甲第先后,刻姓名、乡贯于碑。宋代进士题名碑今不存。今存最早进士题名碑为三座元代进士题名碑,立于北京孔庙。明代七十七座进士题名碑,清代一百一
进士及第
科举考试用语。宋代进士科考第分五等,上二等即称“进士及第”。元、明、清经殿试取录者共分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均赐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用语。宋代进士科考第分五等,第三等即称“进士出身”。元、明、清经殿试取录者共分三甲,第二甲若干人,均赐进士出身。
进士馆
清末新科进士集中学习新知的学馆。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始,凡新考取进士者皆令入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嗣于太仆寺街别立进士馆,不隶于京师大学堂,并于三十年开学。凡新考取进士年在三十五岁以下者,一律入学肄业,学习三年。必修课程十一门:史学、地理、教育、法学、理财、
进士科
科举考试科目。隋始置。唐代尤贵此科,其得人亦为最盛。科试分为诗、赋及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后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试策三道。宋立为最重要之科目。考诗、赋、论、时务策。熙宁中,改试经义、论、策。元祐四年(1089),分诗赋进士
进士
①本指地方贡举的人才。后来逐渐成科举进士科及第者的名称。其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玄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唐代作为经州县考试后解送朝廷考生之通称,意为由地方“进”给中央之士,亦称举人、贡士。史传常
前进士
科场称谓。唐代应进士科考试者皆称进士,及第者则称为前进士。宋沿唐制,亦用以称应进士科考试及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