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辽西路钱帛司
官署名。辽朝置,负责钱币铸造等事。
陕西西路转运司
官署名。金朝地方官府,掌本路税赋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之制。设干平凉府。长官为转运使,秩正三品。下设同知转运使、副转运使、户籍判官等。参见“转运司”。
西路招讨使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掌西路兵马。
西路群牧使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掌西路马、牛、羊饲养蕃养等事。
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掌倒塌岭西路牲畜饲养蕃息之事。
山东东西路提刑司
官署名。九路提刑司之一。掌本路纠察黜陟、劝农采访、管领屯田及镇防诸军。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置于山东济南府。设使、副使领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设判官、知事等官。
江西路
北宋天禧时分江南路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参见“江南西路”。
江南西路
简称江西路。北宋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置。治洪州(南宋隆兴时改名隆兴府,治今南昌市)。领洪、虔、吉、袁、抚、筠六州及兴国、南安、临江、建昌四军。辖境相当今江西鄱阳湖和鹰厦铁路以西,及湖北黄石市、通山县以东地区。南宋建炎四年(1130),与江南东路合并为江南路,绍兴
淮南西路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分淮南路置,至道三年(997)复与淮南东路合为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又分淮南路置,简称淮西路。治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凤阳、肥东和江苏江浦等县以西,湖北黄陂、河南光山等县以东的江北淮南地区。元丰元年(1078)又与淮南东路合并为淮南
安西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京兆路置。治咸宁、长安二县(今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西至眉县,东北至韩城市,东南至商南县一带。皇庆元年(1312),又改为奉元路。
山东西路
金十九路之一。本北宋京东西路,金改名。治东平府(治今山东东平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泰山、高唐县以南,龟蒙山以西,聊城、阳谷、郓城等市、县以东,金乡县以北和江苏邳州市、泗阳县以西地区。元废。
河北西路
金地方建置。沿宋旧名,又称真定府路。辖府三:真定、彰德、中山;节镇州二:邢、卫;防御州二:洺、濬;刺史州五:威、沃、磁、祁、滑;县六十一;镇三十三。
浙西路
南宋两浙西路的简称。见“两浙西路”。
镇西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治今云南盈江县东北。辖境相当今云南大盈江上游地区。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府。
峡西路
即峡路。因在三峡以西得名。
两浙西路
南宋初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西路治临安府(治今浙江杭州市)。辖境相当今浙江衢江、富春江、钱塘江以西和上海市及江苏镇江、金坛、宜兴等市以东地区。元废。
广西路
①即广南西路。北宋端拱元年(988)分自广南路。治桂州(治今广西桂林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广东雷州半岛及海南省。简称广西。大观元年(1107)析置黔南路。三年黔南路并入广西,改称广西黔南路。四年仍称广南西路。元初废入湖广行中书省。②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治今云南泸西县
西路军务档
档案名称。清军机处档册。所载为同治间对新疆哈密、伊犁等处用兵事件的文件,均为奏折和上谕的摘要。
京东西路
北宋熙宁七年(1074)分京东路置。治郓州(治今山东东平县),其后徙治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市南)。元丰元年(1078)与京东东路合并为京东路。八年复分京东路置。仍治应天府。辖境相当今山东泰山以南,莱芜、泗水、滕州等市、县以西,东明和河南宁陵、柘城等县以东,江苏徐州市、安徽
京西路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合京西南、北路置。为至道十五路之一。因在京师开封府之西,故名。初治许州(治今河南许昌市),熙宁初徙治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郑州市、许昌市、淮阳县以西,崤山、熊耳山以东,沁河、卫河以南;安徽西肥河以西,淮河以北;陕西秦岭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