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行营
行营计会使
官名。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八月,以内侍省姚文寿充京西京兆行营计会使,掌京西、京兆行营计划财会之事。
总理行营大臣
官名。清朝掌管行营政令之长官。光绪(1875—1908)初年置,六人,由宗室王公、蒙古王公及满大臣内特派兼管。下属有办事章京十六人,掌章奏文移,由护军参领兼任。官名。清置,为总理行营事务处的主官,见“总理行营事务处”。
总理行营事务处
官署名。清制,行营为皇帝出巡时临时建立的驻跸处所,亦称“御营”。据《光绪会典事例》卷一一五五记载:“康熙初年规定,驻跸之地,均按向导总统等先期指示地盘,护军统领、营总各一人,率护军参领、护军校、护军预往,同武备院卿司幄及工部官设立行营,中建帐殿御幄,围以黄
行营都指挥使
武官名。五代时蜀国置,掌行营军马。《资治通鉴后梁纪三》记“蜀行营都指挥使王宗汾攻岐文州,拔之,守将李继夔走。”
行营马步都虞候
武官名。后唐置,掌领行营军马。《资治通鉴唐纪六》记明宗长兴元年 (公元930年)“以右武卫上将军王恩同为两都留守兼行营马步都虞候,为伐蜀前锋。”
行营招讨使
武官名。后唐置,掌行营招讨事宜。《资治通鉴后唐纪五》记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以武宁节度使房知温兼荆南行营招讨使,知荆南府事;分遣中使发诸道兵赴襄阳,以讨高季兴。”
行营马步使
武官名。后唐置,掌行营军马。《资治通鉴唐纪三》记“安从诲从者争舟,行营马步使陶玘斩以徇。”
行营都统
武官名。五代时后梁置,总掌行营军事,其下有都虞候。《资治通鉴后梁纪一》记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以亳州刺史李思安代怀贞为潞州行营都统,黜怀贞为行营都虞候。”
行营都监
见“行营都部署”。
行营副都部署
官名。宋朝初年,大军出征置。后避英宗赵曙名讳,改称行营副都总管。
行营都部署
官名。宋朝初年,每大军出征则置为统帅,下设副都部署、都监、钤辖等官。后避英宗赵曙名讳,改称行营都总管。武官名。五代后梁时为行营都统的佐官(见“行营都统”条),后唐时亦置,则为总掌行营事务之官。《资治通鉴后唐纪六》记后唐时孟知祥曾以都指挥使李仁罕为行营都部署。
行营钤辖
见“行营都部署”。
行营兵马都统
官名。唐朝中后期临时设置,掌征伐,总诸道兵马,不赐旌节,兵罢则省。僖宗乾符五年(878)王铎曾充诸道行营兵马都统。
南面行营总管府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非常制,统领南京道诸路兵马。
南面行营都部署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非常制,有征伐则设。掌南部兵马之政令。
行营护军
南宋军名。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高宗以“神武”系北齐军号,将神武五军的五大帅的军队更改番号。改韩世宗的神武左军为行营前护军,岳飞的神武后军为行营后护军,刘光世军定名为行营左护军,吴玠军定名为右护军,张俊的神武右军改为行营中护军,各护军之下一般分成若干军,军一
总司令行营
总司令的作战指挥机关。国民党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存在期间(公元1929年3月至1931年10月),曾在南昌组成总司令行营,何应钦与蒋介石先后以代总司令和总司令身份在行营指挥过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均遭失败。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
区域性的军事指挥机关。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曾在北平、武汉、重庆、西安、成都、广州等处设置委员长行营(或称行辕),设主任一人,为上将或中将级;副主任二至三人,为中将级;其下设厅,分管参谋、军务等业务。抗日战争时期又设置过汉中行营与天水行营。抗日战争胜利后只设有重
北洋行营将弁学堂
学校名。又称各省将弁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设立。遴选军中将弁和侍卫等入堂肄业;教授科目以军制、战法、击法为主,并随时就地实演战击诸法。八个月为一期,每期员额一百二十名,内有将领二十名,哨官长四十名,弁目六十名。入堂学
新建陆军行营武备学堂
学校名。又称武卫右军随营学堂,或称直隶武备学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督练新建陆军直隶臬司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创立。因编练新军需要,遂规仿西洋军事学堂制度造就军官,聘德国军官和北洋武备学堂优等毕业生为教官,于所部新军各营内挑选年轻健壮、粗通文墨之官兵为学生,入堂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