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列侯行人
官名,掌礼仪等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列侯旧有行人、洗马、门大夫。”
侯国行人
官名,掌斋祠宾赞礼仪等,西汉置,东汉省。见《后汉书百官志》。
长行人
金司天台所属未授职事者。员额五十人。《金史百官志二》注:“未授职事者,试补管勾。”
左行人
官名。明洪武十三年 (1380) 于行人司置。左、右行人,从九品。初位在行人下,寻改行人为司正,左、右行人为司副,更置行人三百四十五人,后减至三十七人。职专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诏、册封、征聘及慰问、赈济等,皆受命出行。
右行人
官名。明初行人司职官,洪武十三年(1380)置,从九品,寻改为右司副。
小行人
官名。周设此官,掌接待宾客。《周礼秋官小行人》:“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参看“大行人”条。
行人司司副
官名。明朝行人司副长官,左、右各一人,从七品,专掌奉节出使诸事。
行人司司正
官名。明洪武 (1368—1398)中改原行人而置,正九品。为行人司正官。二十七年改以进士充任,升品秩,正七品。掌捧节、奉使之事。建文(1399—1402)中罢。成祖即位,复旧制。官名。为行人司的长官,见“行人司”。
行人令
官名。西汉属大鸿胪。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行令。官名,西汉置,属大鸿胪,为行人之长,有丞,掌接待归顺汉朝的各少数民族。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行人司左司副
官名。明置为行人司副长官,左、右各一人,从七品,协司正掌司事。
行人丞
秦及西汉初属典客,景帝中六年(前144)又属大行令,为行人令副职。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后罢。官名,西汉置,属大鸿胪,为行人令之副,佐令掌接待归顺汉朝的各少数民族的官吏、使臣。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行人司右司副
官名。明朝行人司置。见“行人司左司副”。
行人司
官署名。明洪武十三年(1380)置。设行人,正九品,左、右行人,从九品。后改行人为司正,左、右行人为左、右司副,另设行人三百四十五人。二十七年后定均以进士充任,升品秩。掌传旨,册封等事。凡颁行诏敕,册封宗室,抚谕四方,征聘贤才,及赏赐、慰问、赈济、军务、祭祀,则
行人
官名。《周礼秋官》属官有大行人、小行人,掌迎送接待宾客之礼。春秋战国各国多设行人,掌朝觐聘问,常任使者。秦、西汉初有行人令,为大行令(典客)属官,掌接待少数民族宾客。西汉诸侯国亦置行人,东汉省。十六国、南北朝常置,以任出使聘问。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置为行人司
行人令丞
官名。秦置典客属官有行人。汉初沿置典客,景帝时更名大行令,所属有行人令及丞。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行人令改称大行令,为大鸿胪的属官。其职掌与大鸿胪基本相同,只是所掌管的事有轻重之别。《汉书》颜师古注:“事之尊重者遣大鸿胪,而轻贱者遣大行。”东汉大鸿胪属官
行人司左右司副
官名。为行人司的副长官,见“行人司”。
侯行人
侯的家臣之一。西汉置,其职掌为奉行侯的使命。东汉省。
右行人
官名。明初行人司职官。洪武十三年(1380)置,从九品,寻改为右司副。见“左行人”。
行人
①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有大行人、小行人,掌迎送接待宾客之礼。春秋战国时各国多置,掌朝觐聘问,常任使者。秦、西汉有行人令,后改大行令,掌接待少数民族宾客。诸侯国亦置。东汉省。十六国、南北朝常置,掌出使聘问。明为行人司长官。洪武十三年(1380)置,正九品,掌传
南京行人司
官署名。明永乐迁都北京后,于南京留置。仅设左司副一人。无实际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