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营田副使
使职名。唐朝有屯田之州,置营田使;节度使兼营田使者,其军一万人以上,置营田副使一人,协掌军屯。
营田大使
官名。北魏置。掌管军士屯田事务。《魏书范绍传》: “发河北数州田兵二万五千人,通缘淮戍兵合五万余人,广开屯田。八座奏绍为西道六州营田大使,加步兵校尉。绍勤于劝课,频岁大获。”
营田使
使职名。唐朝有屯田之州置,掌军屯。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曾以娄师德为河源军检校营田大使; 如节度使兼,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节度使罢秩则留营田印以郎官主之; 诸军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朔方五城各置田曹参军事一人,专莅营田。宋朝沿置,掌营田事务
江淮等处营田提举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五品,隶会福总管府,掌江淮地区大护国仁王寺田产。设于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置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
襄阳营田提举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五品,隶会福总管府,掌大护国仁王寺田产。初为襄阳等处水陆地土人户提领所,成宗大德元年(1297)改为提举司。置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
制置营田事
官名。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置,以转运使兼任,掌本路营田之事。参见“营田使”。
营田
古代指开垦土地或经营田产。隋开皇时于河西勒百姓立堡,营田积谷,从此屯田亦称营田。唐高宗以后,陇右道扩充屯田区,专设营田使。唐后期,户部在全国专设营田务,以农民强户与高貲户耕种营田,免其地方徭役。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撤销营田区与营田户,地归原营田户私有。
营田户
见“营田”。
营田使
官名。唐始置于有屯田之州。如以节度使兼,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节度使罢秩则留营田印以郎官主之。诸军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开元十五年(727),朔方五城各置田曹参军事一人,专莅营田。宋代不常置,掌营田事务。有营田大使、招置营田使、营田副使、制置营田事等名目,以
营田大使
官名。北魏置。掌管军士屯田事务。《魏书范绍传》:“发河北数州田兵二万五千人,通缘淮戍兵合五万余人,广开屯田。八座奏绍为西道六州营田大使,加步兵校尉。绍勤于劝课,频岁大获。”唐延载元年(694)以娄师德为河源军检校营田大使。宋代沿置,掌营田事务。参见“营田使”。
营田辑要
书名。清黄辅辰撰。同治二年(1863),陕西巡抚刘蓉筹办屯田,致书黄氏问方略,黄复信详论屯田工作“十二难”和应采取之对策。随后著《营田辑要》呈刘。分卷首和内、外篇。“卷首”即总论,简言营田历史、写书目的和方法。“内篇”介绍和论述历代营田工作经验、营田水利和历代营
京畿营田
清雍正三年(1725)冬,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奉命勘察直隶水道。次年,置营田水利府,下设京东、京西、京南、天津四个营田局,兴修水利和稻田。朱轼提出营田捐赎事例,借用官员、平民财力营造水田。世宗命招募江浙老农到直隶教种水稻。高宗即位,撤销营田机构,交所在地方官管
营田
营田的词语属性 拼音yng tin拼音字母ying tian拼音首字母yt 营田的词语解释营田[ yng tin ] 1.经营田产;购置田地。 2.即屯田。 3.屯田制之耕作地。 营田的详细含义 经营田产;购置田地。《宋书良吏传江秉之》:“人有劝其营田者,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