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营官
营官
官名。又称宗本。清朝西藏地方官员之统称。掌治分营寨而居藏民之政事。前、后藏共置营一百二十四处,每营设营官一人或二人,设二人者,僧、俗各一,共一百六十三人。有边营官、大营官、中营官、小营官之称。道光(1821—1850)中增设曲木多寺等处之四品、六品及七品番目营官。
坐营官
官名。明永乐 (1403—1424)中于京军三大营中五军营置。共六人,中军置大营、中营各一人。左,右掖,左、右哨各置一人,以勋臣充任。京营围子手营、幼官舍人营等亦置,各一人。景泰元年(1450)改三大营为十团营,遂罢。嘉靖二十九年 (1550) 复置三大营,每营均置一人,又称备兵
中营官
官名。清朝西藏地方官员之一。掌治所属各城军民之政事。前藏设六品官五十九人,分辖四十三中营。后藏设六品官十七人,分辖十四中营。唐古特官。清分设于前后藏,秩均为六品,属唐古特营官。员额前藏共五十九人,分驻角木宗等四十三营,每营一至二人;后藏员额十七人,分驻昂忍
边营官
官名。清朝西藏地方官员之一。掌治所属各城军民之政事。前藏设五品官二十三人,分辖十四边营。缺出以小营官甲琫调补,以小中译补放。唐古特官。清设于前藏,秩五品,属唐古特营官。员额二十三人,分驻江卡、堆噶尔本等十四营,每营一至二人,掌同大营官。民国时期沿置。参见“
大营官
官名。清朝西藏地方官员之一。掌治所属各城军民之政事。前藏设五品官十九人,分辖十大营,后藏设三品官四人,分辖三大营。缺出以小营官调补,以小中译补放。唐古特官。清分设于前后藏,属唐古特营官。掌管地方行政、司法、军事、税收各项事务。前藏员额十九人,秩五品,分驻于
小营官
官名。清朝西藏地方官员之一。掌治所属各城军民之政事。前藏设七品官二十五人,分辖二十五小营。后藏设七品官十六人,分辖十五小营,缺出,于东科尔及喇嘛内拣选。唐古特官。清分设于前后藏,秩均为六品,属唐古特营官。员额前藏共二十五人,分驻雅尔堆、金东等二十五营;后藏
备兵坐营官
武官名。明嘉靖以后五军、神枢、神机三大营各有备兵坐营官一人,专为收受新补之兵以备各营兵之缺者,为兵部派充之官。
营官
官名。又称宗本。清代西藏地方官员统称。掌治居营寨藏民之政事。前、后藏共置营一百二十四处,每营设营官一人或二人,设二人者,僧、俗各一,共一百六十三人。有边营官、大营官、中营官、小营官之称。道光中增设曲木多寺等处之四品、六品及七品番目营官。
坐营官
官名。明京军武官。永乐中设置。五军营大营及中军、左右掖、左右哨各一员,神机营中军、左右掖、左右哨坐营内臣、武臣各一员。以勋臣充任。嘉靖二十九年(1550)重定营制,三大营各设备兵坐营官一员,专收新补之兵,以备营兵之变。
大营官
官名。清代西藏地方官员之一。掌所属各城军民政事。前藏设五品官十九人,分辖十大营;后藏设三品官四人,分辖三大营。缺出以小营官调补。
小营官
官名。清代西藏地方官员之一。掌治所属各城军民之政事。前藏设七品官二十五人,分辖二十五小营。后藏设七品官十六人,分辖十五小营。缺出,于东科尔沁喇嘛内拣选。
边营官
官名。清代西藏地方官员。掌治所属各城军民之政事。前藏设五品官二十三人,分辖十四边营。缺出以小营官甲琫调补,以小中译补放。
营官旅游区
营官旅游区的词语属性 拼音yng gun l yu q拼音字母ying guan lv you qu拼音首字母yglyq 营官旅游区的百科含义 营官旅游区是康定西行出关的第一个景区,也是木雅文化的核心区,营官藏寨便是该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青山脚下,绿树环抱,小溪流径之地,远远地便能看见屋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