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至正
至正通宝
元代铜钱名。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开始铸造发行,与历代铜钱并用。又印行新的中统交钞,一贯当铜钱一千文,当至元宝钞二贯。至元钞依旧通行。至正十一年,于河南、江浙、江西、湖广等行省及济南、冀宁(治今山西太原)等路置宝泉提举司凡十二,掌鼓铸铜钱与印造交钞。元末,政府
至正金陵新志
元地方志。张铉撰。十五卷。铉字用鼎,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奉元路学古书院山长。元集庆路(治今江苏南京)古称金陵。书成于至正四年(1344),分地理图、通志、世年表、疆域志、山川志、官守志、田赋志、民俗志、学校志、兵防志、祠祀志、古迹志、人物志、世谱、列传、摭遗、论辨
至正四明续志
元地方志。王元恭修,王厚孙撰。十二卷。至正二年(1342)成书,乃续补《延祐四明志》而作。“四明”指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市。全书沿用旧体例,分沿革、风土、职官、人物、城邑、山川、河渠、土产、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十三门。惟土产一门为新增。内容多增补延祐以后
至正河防记
书名。元欧阳玄著。是书总结了至正十一年(1351)贾鲁自至正四年以来治黄河决口的方法和经验,施工的要点是疏、浚、塞三法并举。先整治旧河道、修复堤防以便恢复故道,疏浚减水河以便分流,又于口门筑坝三重,挑溜归故;最后采用二十七艘大船,同时凿沉为坝(石船堤)的办法,抢险
至正集
书名。元许有壬撰。原诗文一百卷,为其晚年自编。今存八十一卷。凡赋一卷,诗二十八卷,序、记十四卷,碑志二十一卷,杂志九卷,公移四卷,乐府四卷。篇帙浩繁,资料丰富。如《大司农司碑》、《重修陕西行台碑》、《兴元阁碑》,以及阿剌罕、马祖常、刘国杰、畅师文、苏志道、
至正通宝
元铜钱。至正十一年(1351),变更钞法,立宝泉都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与历代铜钱通用。每一千文准“至正印造”中统交钞一贯,至元宝钞二贯。未久,钞法大乱,遂罢铸。至正通宝
至正条格
书名。元法令类编。顺帝至元四年(1338)平章政事阿吉剌监修。五年书成,六年颁行。内制诏一百五十条,条格一千七百条,断例一千零五十九条,凡二千九百零九条。系增删《至元新格》、《大元通制》诸书而成。原书已佚。《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录出者凡二十三卷,分祭祀、户令
至正帝
即“元顺帝”。
至正
元顺帝年号(1341—1370)。凡三十年。1368年元亡,顺帝北走应昌,仍用至正年号。
至正通宝
至正通宝的词语属性 拼音zh zhng tng bo拼音字母zhi zheng tong bao拼音首字母zztb 至正通宝的百科含义 至正通宝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铸行的钱币,品类繁多,但规律划一,钱文端庄秀丽的汉字楷书,背穿上记年或记数用蒙文,以背穿下有无汉字记数可将至正钱分为三大类,地支记年
至正之宝
至正之宝的词语属性 拼音zh zhng zh bo拼音字母zhi zheng zhi bao拼音首字母zzzb 至正之宝的百科含义 至正之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铸造时间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
李至正
李至正的词语属性 拼音l zh zhng拼音字母li zhi zheng拼音首字母lzz 李至正的百科含义 李至正(Chris Lee),1981年11月11日出生于台湾省基隆市,中国台湾影视男演员、模特,毕业于醒吾技术学院建筑学系。2006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米可,GO!》,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200
至正
至正的词语属性 拼音zh zhng拼音字母zhi zheng拼音首字母zz 至正的词语解释至正[ zh zhng ] 1.最中正之道。 2.最正常。 至正的百科含义 至正(元年:1341年 - 末年:1370年)是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元朝使用至正这个年号一共30年,是元朝使用相当长的
大中至正
大中至正的词语属性 拼音d zhng zh zhng拼音字母da zhong zhi zheng拼音首字母dzzz 大中至正的词语解释大中至正[ d zhng zh zhng ] 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大中至正的百科含义 大中至正:中,与中国之中同义,意为中央、核心;大中至正释义为:博大、核心达到正统(的学问)。
大公至正
大公至正的词语属性 拼音d gng zh zhng拼音字母da gong zhi zheng拼音首字母dgzz 大公至正的词语解释大公至正[ d gng zh zhng ] 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 大公至正的近义词 光明正大,舍生取义,舍己为人,堂堂正正,杀身成仁,为国捐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大中
《大公至正》来历意思解释
主谓 至,极。指秉公办事,毫无私心。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1章:“道光帝根据夷情恭顺的奏报……来惩办林(则徐)、邓(廷桢),表示自己的‘~’。”△褒义。多用于廉政方面。→大公无私
《大中至正》来历意思解释
并列 不偏不倚,极公正的意思。语本《全唐文》卷615:“侍代宗则声仁王之文,言发而归于大中,理贯而合于至正。”《传习录》:“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之归矣!”△多用于态度方面。
《大公至正》来历意思解释
主谓 至,极。指秉公办事,毫无私心。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1章:“道光帝根据夷情恭顺的奏报……来惩办林(则徐)、邓(廷桢),表示自己的‘~’。”△褒义。多用于廉政方面。→大公无私
《大中至正》来历意思解释
并列 不偏不倚,极公正的意思。语本《全唐文》卷615:“侍代宗则声仁王之文,言发而归于大中,理贯而合于至正。”《传习录》:“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之归矣!”△多用于态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