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翰林
翰林兼国史院
官署名。元代置。掌拟写诏令、纂修国史及备咨询。世祖中统元年(1260),置翰林学士承旨一职,未立官署。至元元年(1264),立翰林学士院。四年,改立翰林兼国史院。二十年,与集贤院合而为一,称翰林国史集贤院;二十二年,集贤院分立,复旧称。置翰林学士承旨、学士、侍读学士、
翰林侍讲学士
见“翰林侍读学士”。
翰林御书院
官署名。北宋置,隶翰林院,掌皇帝御制、御书及供奉笔札图籍之事。设勾当官三人,以内侍充任。其属有待诏、书艺等。南宋建炎三年(1129)罢,绍兴十六年(1146)复置。
翰林图画院
官署名。北宋雍熙元年(984)置,隶翰林院,掌绘画及塑造。设勾当官二人,以内侍充任。其属有待诏、艺学、祗候、学生等。熙宁六年(1073),改隶都大提举诸司库务司。绍圣二年(1095),改称图画局。
翰林医官院
官署名。宋代置,隶翰林院,掌医药侍奉皇帝,治疗疾病。以翰林医官使、副使主管院事,下设直局、奉御、医丞、医学、祗候等。元丰五年(1082),改名翰林医官局。南宋沿置,以入内内侍省官一人主管。
翰林学士承旨
官名。唐玄宗始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设翰林学士六员。肃宗至德宗以后,从中择年深德重者一人承旨,独承密命。宪宗正式置翰林学士承旨,为学士院之长,职权尤重,多至宰相,然犹为职衔,例由他官兼任。五代后梁一度改称翰林学士奉旨。宋代以翰林学士中资深者为之,不常置。
翰林医官使
①使职名。亦称医官使。唐末置,为以医药待诏者。②官名。五代改太医署令置,职如故。宋初属东班诸司使,主管翰林医官院,并用为医官迁转之阶。咸平元年(998)定为同六品,元丰改制,改为正七品。政和二年(1112)重定医官名,改翰林良医。
翰林书艺局
官署名。宋代属翰林院。掌供奉书籍、笔墨、琴弈等。有待诏、艺学、书学、祗候、学生等。
翰林天文院
官署名。亦称翰林天文局。北宋置,掌观察天象,占候卜筮,以其观测所得与司天监互相关防,以质同异。设天文官、局生、学生分领其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并归太史局,绍兴元年(1131)复分置。
翰林学士院
官署名。唐初于翰林院设翰林待诏、翰林供奉,掌撰拟诏旨,批答表疏。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在宫中别建学士院为其居所,专掌机要诏命,职权甚重。肃宗以后又置翰林学士承旨为院长,虽非正式官署,不置属员,诸学士皆为使职差遣,实际上已成为宫廷秘书机构,
翰林待诏
官名。唐开元元年(713)置。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其后,以中书省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演为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又,翰林画待诏亦称翰林待诏。
翰林承旨
即“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良医
宋代医官阶官名。政和二年(1112)由旧医官阶官翰林医官使改名,正七品。
翰林医效
宋代医官阶官名。政和三年(1113)增置,从七品。
翰林医愈
宋代医官阶官名。政和三年(1113)增置,从八品。
翰林供奉
官名。唐开元初改翰林待诏置,以文学之士充任,与集贤殿书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738),改为翰林学士。
翰林医候
宋代医官阶官名。政和三年(1113)增置,从八品。
翰林医痊
宋代医官阶官名。政和三年(1113)增置,从七品。
翰林学士
官名。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由翰林供奉改名,选任有文学才能的朝臣,置于学士院,入直内廷,以备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初为文学侍臣,后渐成定制,凡任免将相、册立太子、号令征伐、宣布大赦等机要内命,皆由其草诏,用白麻书写,其颁布不经政事堂,称为内制,分中书省出令之权
翰林医官
宋代医官阶官名。政和三年(1113)增置,从七品。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