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理藩部编纂局
官署名。清末理藩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掌酌拟、编纂调查有关的办法、条规。置正管股、副管股各一人等。内外蒙古等地殖产、边卫事项。
主任编纂
官名。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置于礼制馆,员额五人;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又于国史馆置主任编纂四人,地位在总编纂之下。
总编纂
官名。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始置于礼制馆,员额一人,后改称总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于国史馆亦设总编纂一人。
国史编纂处处长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为国历编纂处主官,见“国史编纂处”。
国史编纂处
国史编纂机构,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北洋政府置国史馆,直属大总统,纂辑民国史和历代通史,并储藏关于历史的一切材料。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停办,另设国史编纂处,属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史学门,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改属国务院。设处长、总编纂各一人,主任编纂四人,编纂若干
编纂
官名。南京临时政府公报局置编纂员二人,掌编纂公报。北洋政府成立,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于财政部与司法部设置编纂,为特别部员。员额前者八人,后者四人;次年均取消。又蒙藏院、国史编纂处、礼制馆等亦设置编纂,其地位一般在总纂或总编纂之下。
理藩部编纂局
官署名。清末理藩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掌编纂、调查有关办法、条规及内外蒙古等地殖产、边卫事项。置正管股、副管股各一人。
基督教学校教科书编纂委员会
清光绪三年(1877)在华基督教徒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传教士大会上,由狄考文、林乐知等发起成立。主要任务是为在华各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大部分编纂委员为英、美传教士,如丁韪良、狄考文、林乐知、韦廉臣、傅兰雅等。曾先后编辑算学、泰西历史、地理、宗教、伦理等教科书。
编纂官制大臣
官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清廷为改革官制而特设,负责新官制的制订及审核。其中总司核定大臣三人,编纂大臣十四人。均为兼职,由部分王公、军机大臣、大学士、各部尚书及直隶总督充任。事毕后不再活动。宣统二年(1910)宪政编查馆主持厘定外省官制,清廷命东三省、直隶、
历史编纂学
研究历史编纂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世界各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编纂经验,其编纂体例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在中国,历史编纂体例,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典志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和演义体等。此外,还有类书、方志、年谱、族谱、家谱等多种体例。必须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批
编纂委员会
编纂委员会的词语属性 拼音bin zun wi yun hu拼音字母bian zuan wei yuan hui拼音首字母bzwyh 编纂委员会的百科含义 编纂委员会,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审理和汇编各省农奴制改革草案的组织。1859年3月成立,从属于农民事务总委员会。由各部官吏代表和地主中的专家等三十一人组成
法律编纂
法律编纂的词语属性 拼音f l bin zun拼音字母fa lv bian zuan拼音首字母flbz 法律编纂的百科含义 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它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立法活动。法律编纂是
编纂
编纂的词语属性 拼音bin zun拼音字母bian zuan拼音首字母bz 编纂的词语解释编纂[ bin zun ] 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词典。~百科全书。 编纂的百科含义 编辑,撰述编纂词典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孙文《黄化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编纂的详细含义 犹编辑。
法典编纂
法典编纂的词语属性 拼音f din bin zun拼音字母fa dian bian zuan拼音首字母fdbz 法典编纂的百科含义 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它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立法活动。法律编
国际法编纂
国际法编纂的词语属性 拼音gu j f bin zun拼音字母guo ji fa bian zuan拼音首字母gjfbz 国际法编纂的百科含义 国际法编纂,狭义上是指把现有的国际法规则特别是习惯法规则,加以准确表述和条文化、系统化,广义上则一般还包括修订、补充原有规则或提出新的规则,将它们编成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