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五军统制
官名统称。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置御营司,下辖行在前、后、左、右、中等五军,每军各设统制一人为长官,统称五军统制。
同统制
官名。南宋初年置,为诸屯驻大军统兵官,位在统制下、副统制上。武官名。南宋置,为统制的副职,见“统制”。
统制官
官名。别称镇统,清末新陆军镇之长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镇一人,正二品,陆军副都统充,简放。掌领全镇事务。
统制
官名。南宋设,武职。初,诸路起兵,有自称为统制者; 州县起发勤王兵,有管押一二百人即差充统制者。寻改由朝廷任命,为各屯驻大军之统兵官。位都统制、副都统制之下,同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之上。元、明未置。清末新设陆军中设有统制官,为陆军中一镇之长官,正二品。
镇统制
官名。清代军制,一万二千人为一镇,统辖一镇的军官称镇统制,也简称镇制、或统制,由副都统充任,掌帅全镇。其属官有正参谋官、二、三等参谋官、执事官、中军官、正军械官、正执法官、正军需官、正军医官、正马医官等。见《清史稿职官六镇制》。
舰队统制
武官名。清末置巡洋长江舰队统制一人,掌统领舰队,以副都统充任,加正都统衔。
副都统制
见“都统制”。
御营使司都统制
官名。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置,为御营使司统兵官。四年,随御营使司罢。
巡洋长江舰队统制
官名。清末海军长官。宣统元年(1909)设。一人,正二品,海军副都统加海军正都统衔充。职督率巡洋、长江二舰队。
都统制府
官署名。金朝置。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攻南宋时设立,共分三道: 浙东道水军都统制府、汉南道行营兵马都统制府、西蜀道行营兵马都统制府。亦称三道都统制府。设都统制、副都统制统领本道军兵,分路攻宋。官署名,金朝置,掌军政及兵马。金国海陵王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侵
都统制
官名。北宋末年,大军出师征讨,诸军统制不相统属,即以其中一人为都统制,统率诸军。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御营司亦置。其后,各屯驻大军皆设,其副职为副都统制。官名。宋徽宗宣和年间,在作战时从各将官中选择一人授给都统制名义以统诸将。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设御营司都
副统制
武官名。南宋置,为统制的佐官,地位在同统制之下,见“统制”。
都统制司
官署名。北宋后期,大军出师征伐,诸军不相统属,即以其中一人为都统制。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置御营使司,在御营使、御营副使的节制下统领军队。南宋时都统制为各支屯驻大军的统帅,其官署称为都统制司,有副都统为司的副长官。司中属官有计议官,主管机宜文字、干办公事、准
御营都统制
武官名。设于御营使司,秉承御营使、副使的意旨统领军队。参见“御营使司”。
御营使司五军统制
武官名。南宋建炎中置,属御营使司,掌统领御营五军。参见“御营司使”。
都统制府
官署名。金代置,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攻南宋时设立,共分三道:浙东道水军都统制府、汉南道行营兵马都统制府、西蜀道行营兵马都统制府。亦称三道都统制府。设都统制、副都统制统领本道军兵,分路攻宋。
巡洋长江舰队统制
官名。清末海军长官。宣统元年(1909)设,一人,正二品,海军副都统加海军正都统衔充。督率巡洋、长江二舰队。每舰队置统领一人,从二品,以海军协都统充。
皇统制
金法律类编。又称《皇统旧制》。熙宗皇统年间,诏群臣以金旧制,兼采隋、唐、辽、宋古今律制综合制定。
五军统制
官名统称。南宋建炎元年(1127)置御营司,下辖行在前、后、左、右等五军,每军各设统制一人为长官,统称五军统制。
神劲军统制
官名。南宋孝宗初御前万弩营改名神劲军,统制官名亦由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