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福建
福建分台
官署名。元末设置,为御史台的分司机构。顺帝时变乱时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北、江西、福建等处,文书送到南台则路途不便,直送内台又无先例,于是御史大夫鄂勒特穆奏请在福建设立分台,上述各处文书便可由分台转送内台。其设官之制不详。
福建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元江浙行省所辖。置司于福州路(治今福建福州),分管福州、建宁(治今福建建瓯)、泉州、兴化(治今福建莆田)、邵武、延平(治今福建南平)、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八路,辖境包括今福建全省。
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
简称福建或闽海道廉访司。元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所辖。置司于福州路(治今福建福州)。
福建广东道提刑按察司
官署名。元代地方监察机构。设于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置司福州路。二十年,改为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司。监治福州、建宁、泉州、兴化、邵武、汀州、漳州等路。二十八年,改肃政廉访使。
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
商办企业。由福建籍京官张亨嘉等倡议,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设,经商部奏准立案。举陈宝琛为主持总理,陈炳煌为驻局总理,黄猷炳等五人为协理。专招华股,筹办闽省铁路。反对日本干涉,聘用法籍工程师勘路,并以华人陈庆平、王迥澜为筑路正副总工程师。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
福建道监察御史
官名。明清都察院所属福建道主官。掌道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三至五人。后增至七人。洪熙元年(1425)南京都察院亦设三人。秩正七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乾隆十四年(1749)定制,设掌印御史满、汉各一人,御史满、汉各一人,先坐道,不理本道之事,乃空衔。至是,则以职
福建农工商官报
杂志名。清宣统二年(1910)正月在福州创刊。月刊。福建农工商局主办,何琇先等编撰。以刊载章奏、文牍为主,兼及论说、译丛。
福建红钱会起义
红钱会系福建天地会支派,因以康熙铜钱式样用刀刻画,涂红色为记,故名。鸦片战争前,红钱会即在永春、德化等地秘密活动。清咸丰三年(1853)永春武秀才林俊(学名林万青)领导红钱会众在永春霞陵联络黑钱会发动起义,攻克德化、永安、尤溪、仙游等地,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七年林
福建小刀会起义
一称闽南小刀会起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华侨陈正成(一作陈庆真)、江源于厦门建立小刀会,准备发动反清起义,事泄,被捕杀,会务由黄位主持。咸丰三年(1853)四月黄位、黄德美率众在海澄(今龙海)起义,攻克漳州、长泰、同安、厦门、漳浦等地,在厦门建立政权,年号天德。黄
福建蚕桑公学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福建南台创办。以教授蚕桑学理及实务为主,招考十六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稍通文墨者入学。分设本科与别科两门。本科专讲蚕业学理兼事实验;别科则专事实验兼授学理。修业期限,本科一年,别科为六个月。
福建法政杂志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日(1908.6.18)在福州创刊。月刊。福建法政学堂主办,何琇先主编。专刊政法内容,设论说、译丛、史传、杂报、杂录等栏目。
福建船政大臣
官名。清代福建船政长官。同治五年(1866)置。一人,特简。初为钦差大臣,正二品。光绪四年(1878)后,曾数次由地方巡抚、总督、将军等兼任,品秩不定。掌理福州船政局轮船制造事宜。
福建武备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闽浙总督许应骙在福州开办。孙道仁任总办,收考本省及外省官绅子弟入学学习。分正科班与速成班,每班限额六十名。正科班修业三年,教授普通军事学;速成班修业一年,教授简略军事学。三十二年十一月,改为福建陆军小学堂。
福建日日新闻
报纸名。清光绪三十年六月二十日(1904.8.1)在厦门创刊。黄乃裳主笔,郑仲劲、陈与新编撰。日出一张。在反美华工禁约爱国运动中,言论激昂,被查禁,更名《福建日报》继续出版。三十二年停刊。
福建白话报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年九月一日(1904.10.9)在福州创刊。半月刊。“公孙”主编。综合性通俗刊物。设论说、历史、学术、地理、军事、纪事、小说等栏目。
福建清吏司
官署名。简称福建司。(1)明清户部诸司之一。掌理福建省钱粮收支数目。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福建部置,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分置民科、度支科、金科、仓科等四科治事。兼理顺天府、北直隶正定、大名、保安等处之贡赋及在京燕山左等八卫、大宁都司、通济仓等处俸饷。洪
福建机器局
官办军用企业。清同治八年(1869)由闽浙总督英桂创设于福州。十二年停业。光绪元年(1875)重新开工。十一年加以扩充,专造子弹、火药和炮弹。二十年后,渐出毛瑟新枪。该局与福州船政局无直接关系。
福建盐场
古代盐场之一。分布于今福建沿海一带。产盐历史较早。明洪武二年(1369)设福建都转运盐使司于福州府城。辖盐场、盐课司各七。洪武时,岁办灶课十万四千五百余大引。弘治时,增七百余引。万历时,减千引。其盐行于福建境内。岁入太仓盐课银二万二千余两。清代福建盐场辖十六分场
福建大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闽浙总督许应骙将福州正谊书院改建而成。分设正、备六斋,聘总教习一名,中文西文总教习十八名,分斋督课,兼理译书事宜。住斋学生以一百二十人为额。另设附斋,以四十为额;速成班四十名。先从在省举贡生童选拔六十名正额生,四十名附斋生;余额则
福建通志
书名。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金鋐纂修本等,其中以郝玉麟等监修,谢道承等纂本书较常见。本书乾隆二年(1737)成书。七十八卷。取旧志之烦芜未当者,删汰冗文,别增新事。如沿海岛澳诸图,旧志所不载者,皆为详绘补入,足资考镜。其疆域制度,悉以修纂时之现行者为断。分三十门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