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太常礼仪院使
官名。元朝置。秩正二品。太常礼仪院长官。置二员。下设同知二员,正三品; 佥院二员,从三品; 同佥二员,正四品; 院判二员,正五品; 经历一员,从五品。官名。元置,秩正二品,员额二人,为太常礼仪院的长官。
太常礼仪院
官署名。元武宗至大二年 (1309) 由太常寺改置,秩正二品,掌大礼乐、祭享宗庙社稷、封赠谥号等务。设官十二员。四年,复改太常寺。延祐元年 (1314),又改为院,以大司徒领之。七年,降从二品。夭历二年 (1329),复升正二品。下辖太庙、郊祀、社稷、大乐四署,均秩从六品。官署
同佥太常礼仪院事
官名。元置,秩正四品,员额二人,为太常礼仪院的佐官。
佥太常礼仪院事
官名。元置,秩从三品,员额二人,为太常礼仪院的佐官。
同知太常礼仪院事
官名。元置,秩正三品,员额二人,为太常礼仪院的副长官。
礼仪案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太常寺置,掌讨论大庆典礼、袭封定谥,检举忌辰,以及神祠道释等事。
礼仪监
官署名。清初内府机构之一。顺治十三年(1656)改钟鼓司设。掌内庭礼乐之事。并考核太监品级。初设总理,左、右协理各一人。十七年,改为礼仪院。
礼仪房
官署名。明朝于内廷之中设,掌一应选婚、选驸马、诞皇太子女、选择乳妇等事。设提督太监一员,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或秉笔太监兼摄之;又设掌司、写字、管事、长随等,无定员,皆以宦官为之。明代宦官衙门司礼监的附属机关。官署在东安门外旧都府草场之东向南。掌管一应选婚、选驸
礼仪使
官名。唐朝玄宗开元十年(722)以他官知礼仪事,始称使,专掌五礼。天宝九载(750)始定置不改,亦称礼仪祠祭使,多以太常卿、六部尚书或侍郎充任。代宗大历五年(770)罢,事归太常,七年复置,德宗建中元年(780)停,自后不置,每有南郊大礼,权置,礼毕即停。宋朝沿置,为大礼五使
礼仪院
官署名。①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置,掌依典礼裁定行礼所用仪仗、法物等制度。多以参知政事为判院,学士、丞郎、诸司三品以上为知院。仁宗天圣元年(1023)废。②清初内府机构之一。顺治十七年(1660)改礼仪监设。掌内庭礼乐之事,并考核太监品级。初设总理,左、右协理各一人
知礼仪院
官名。宋置,见“礼仪院”。
判礼仪院
官名。宋置,见“礼仪院”。
总知朝廷礼仪
官名。辽代设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其官有总知朝廷礼仪,掌朝廷礼仪。见《辽史百官志一敌烈麻都司》。官名。辽置,为敌烈麻都司的副长官。见“敌烈麻都司”。
总礼仪事
官名。辽代设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其官有总礼仪事。见《辽史百官志一敌烈麻都司》。官名。辽置,为敌烈麻都司的佐官。见“敌烈麻都司”。
知礼仪院事
见“礼仪院”。
礼仪监
官署名。清初内府机构之一。顺治十三年(1656)改钟鼓司设。掌内庭礼乐之事,并考核太监品级。初设总理,左、右协理各一人。十七年改为礼仪院。
礼仪房
官署名。俗称奶子府。明代内府管理礼仪之所,掌选婚、选驸马、诞育皇子女、选择乳妇等吉礼。置提督太监一员,由司礼监掌印或秉笔太监兼任。属官有掌司、写字、管事、长随,无定员。皆以宦官为之。
礼仪院
官署名。(1)唐有知礼仪院、礼仪使,建中以后,惟郊祀暂置,事毕即停。宋初以礼院掌其事,雍熙元年(984)议封禅,曾命学士、常参官详定仪注,事后即罢。大中祥符元年(1008),东封泰山,又命学士、待制与判礼院官详定仪注。六年置为礼仪院。掌依典礼裁定行礼所用仪仗、法物等制度
太常礼仪院
官署名。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以太常寺升。秩正二品。掌大礼乐、祭祀宗庙社稷、封赠谥号等事。设院使、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二员。下辖太庙、郊祀、社稷、大乐四署。
礼仪使
官名。唐开元十年(722)以他官知礼仪事,始称使。专掌五礼。天宝九载(750)始定置不改,亦称礼仪祠祭使,多以太常卿、六部尚书或侍郎充任。大历五年(770)罢,其事归太常,七年复置,建中元年(780)停,自后不置,每有南郊大礼,权置,礼毕即停。宋代沿置,为大礼五使之一,初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