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理藩院
理藩院则例馆
清代专修理藩院则例的机构。属理藩院,不定期开设。《理藩院则例》编订于康熙时,乾隆时作过修订,但未专门设馆。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四月始置则例馆,设纂修官四人,校对官八人,翻译官、誉录官各十人,从理藩院司员、笔帖式中选派;供事二十人,由书吏、贴写书吏内选派。
理藩院
官署名。清朝特设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之机构。掌管内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及四川土司等地区之少数部族事务,并办理与俄罗斯、廓尔喀等国的交涉、通商及入贡事宜。崇德三年(1638)改蒙古衙门设。以承政为主官,下设左、右参政、副理事官,启心郎等官,专管“外藩”事务。顺治元
礼部尚书衔兼理藩院事
官名。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定,理藩院尚书改兼礼部衔。遂有此称。十八年仍复旧称。遂废。
理藩院尚书
官名,清置,为理藩院主官,掌内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部,制爵禄,定朝会,正刑罚,控驭抚绥,以固邦翰。见《清史稿职官二理藩院》,参看“理藩院”条。官名。清置,为理藩院的长官。见“理藩院”。
理藩院饭银处
清理藩院内部机构。掌本院额定饭银出纳及其他经费开支之事。设司员满、蒙各一人,贴写书吏一人。
理藩院督催所
清理藩院内部机构。掌稽察全院文移,注销文卷等事。设满 、蒙司员各一人,笔帖式十六人,经承二人。
理藩院银库
清理藩院内部机构。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置,掌理藩院财物出纳、保管事务。设司官二人,由堂官在各司满郎中、员外郎、主事内委派;司库一人,笔帖式二人,库使二人,均由满人充任;经承一人;银库所在地的正蓝旗满州都统衙门并拣派章京一人,兵五名,在库值班,白昼照料,晚
理藩院当月处
清理藩院内部机构。掌收受在京各衙门发来文书。内阁传抄事件,亦由当月处抄出交各司核办,并典守本院印信。本处无额设职官,由各司郎中、员外郎、主事轮流管理。
理藩院司务厅
清理藩院内部机构。掌收受内外札萨克及各省督抚等衙门发来文书,并管理本院吏员、通事、差役等事务。设司务满、蒙各一人,笔帖式满、蒙各二人,经承二人。
理藩院蒙古房
清理藩院内部机构。掌蒙文翻译及蒙文题本之事。设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均由蒙古人充任,并有经承一人。
理藩院汉档房
清理藩院内部机构。掌缮写题本,翻清译汉及保管档案事务。设堂主事满一人,汉军一人;笔帖式满七人,汉军六人;经承四人。
理藩院满档房
清理藩院内部机构。又名清档房。掌办理藩院奏折并管理本院官员题缺出差之事。设堂主事满一人,蒙古三人;笔帖式满四人,蒙古十人;经承四人。
理藩院各司主事
官名。清代理藩院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清吏司各置主事为司官,其地位在郎中、员外郎之下。参见旗籍等六清吏司条。
理藩院各司员外郎
官名。清代理藩院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清吏司各以员外郎为佐官。参见旗籍等六清吏司条。
理藩院各司郎中
官名。清代理藩院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清吏司各以郎中为主官。参见旗籍等六清吏司条。
理藩院额外侍郎
官名。清置,员额一人,为理藩院的佐官。见“理藩院”。
理藩院侍郎
官名。清置,左右各一人,为理藩院的副长官。见“理藩院”。
钦定理藩院则例
书名。清官修。嘉庆十六年(1811)始纂,二十二年刊行。道光、光绪年间曾续纂。清朝统治蒙古族和西、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行政法规。该书除满文、蒙文版本外,现存汉文版本有:乾隆年间内府抄本,理藩院编,不分卷;道光六年(1826)刻本,六十四卷,海清阿等纂修;光绪十七年(1891
理藩院
官署名。清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之机构。掌内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及四川等地区的蒙、回、藏族事务,咸丰十一年(1861)前兼办理与俄罗斯、廓尔喀等国的交涉、通商及其入贡事宜。崇德元年(1636)初设“蒙古衙门”,三年更名理藩院,置承政,左、右参政以及副理事官、启心郎等。
理藩院则例
即“钦定理藩院则例”。理藩部尚书 官名。清末理藩部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一人,从一品,以满人充,特简。综领本部事务,监督所属各官。宣统三年(1911)改为大臣。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