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奉常正卿
官名。即太常卿,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太常卿。参见“太常卿”。
宗正卿
官名。汉、魏、两晋为“宗正”尊称。南朝梁、陈为正式官称,位列十二卿,掌皇族外戚属籍,由宗室充任,梁十三班,陈三品、中二千石。隋朝置为宗正寺长官,历代沿置,亦称“宗正寺卿”。隋初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初因之,玄宗天宝(742—756)初改正三品。高宗、武则天时曾随
司宰正卿
官名。即光禄卿,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光禄卿。
正卿
卿大夫之长。春夏始见,战国沿用。正卿是执国政的首辅。《国语晋语九》:“有武德以羞为正卿。”韦昭注: “正卿,长卿。”《史记赵世家》: “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1、卿之正职,即执政之卿。古时卿有上中下之分,上卿
司稼正卿
官名。即司农卿,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司农卿。
司卫正卿
官名。即卫尉卿,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卫尉卿。
大宗正卿
官名。秦汉以来,历朝置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北魏始改此名。多以宗室担任,或亦任外姓。《魏书 良吏窦瑷传》: “除大宗正卿,寻加卫将军。宗室以其寒士,相与轻之。瑗案法推治,无所顾避,甚见仇疾”。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二品上,二十三年定为三品。北齐沿置,为
大理院正卿
官名。清末大理院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一人,正二品,特简。掌总理全院事务,监督审判官等各官并所属各级审判厅应行事宜。官名。清末设置,为大理院的长官,见“大理院”。
司驭正卿
官名。即太仆卿,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太仆卿。
外府寺正卿
官名。见“外府寺”。
详刑寺正卿
官名。见“详刑寺”。
司卫寺正卿
官名。见“司卫寺”。
同文正卿
官名。即鸿胪卿,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鸿胪卿。
司宰寺正卿
官名。见“司宰寺”。
详刑正卿
官名。即大理卿,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 复名大理卿。参见“大理卿”。
司稼寺正卿
官名。见“司稼寺”。
同文寺正卿
官名。见“同文寺”。
外府正卿
官名。即太府卿,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 复名太府卿。
奉常寺正卿
官名。见“奉常寺”。
司驭寺正卿
官名。见“司驭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