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西夷校尉
官名。① 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 置,治宁州,宁州并入益州后,以益州刺史兼领。四品。东晋孝武帝太元 (376—396) 中平蜀后复置,治益州涪城。持节、统兵,掌益州少数民族事务。立府,置长史、司马,可与刺史一样举秀才、廉吏、良吏。见《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太平御
宁蛮校尉
官名。东晋安帝时置,南朝沿置。掌管雍州(今湖北襄阳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领兵,设府于襄阳,称小府。多由其它将军或刺史兼任,若单作,则减刺史一阶。南朝宋四品,陈为拟五品。官名。东晋安帝时始置,秩第四品。南朝宋沿置,治所在襄阳。南齐亦置宁蛮校尉、隶雍州。梁陈沿置
御侮校尉
武散官名。唐宋置,秩均为从八品上。
城门校尉
官名。西汉武帝征和二年 (前91) 始置,秩二千石。掌京城长安诸城门警卫,领城门屯兵,属官有司马一员及十二城门候。职显任重,每以重臣监领。王莽居摄时,更名为城门将军,诸城门各置校尉,始建国元年 (后9) 又置中城将军主十二城门。东汉复旧名,秩比二千石。当时洛阳十二城
北军五校尉
见“五校尉”。官名合称,又称五校尉或五校。即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东汉时五校尉属北军,故称北军五校尉,领禁卫兵,驻防京城。后也有沿置。见《后汉书百官四北军中候》。
陪戎校尉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置为从九品上武散官。宋朝沿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武散官名。唐宋置,秩均为从九品上。
东宫步兵校尉
即“太子步兵校尉”。
护西域校尉
即“西域校尉”。
强弩校尉
武官名。汉武帝时以路博德为强弩校尉,领兵官,地位略低于将军。见《宋书百官下》。
绥戎校尉
官名。三国魏置,授予羌人首领。《魏书羌姚苌传》: “(苌)祖尉回,助魏将绊姜维于沓中,以功假绥戎校柯、西羌都督。”官名,三国魏置,柯回曾任此职。《魏书卷九五羌姚苌传》:“羌姚苌,字景茂,出于南安赤亭烧当之后也。祖柯回助魏将绊姜维于沓中,以功假绥戎校尉,西羌都
安蛮校尉
官名。南朝宋置。南平王刘铄以豫州刺史领此,掌南北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立府,设置僚佐。
辅义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三国志刘繇传》:“(孙)权为骠骑将军,辟(刘基)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掌帅军征伐,位次将军。《三国志吴书刘基传》:“(孙)权为骠骑将军,辟东曹掾,拜辅义校尉。”
昭武校尉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637) 置为正六品上武散官。北宋初沿置,为正六品上武散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罢。官名。唐置,正六品上,为武散官。见《新唐书百官一兵部》。
昭信校尉
官名。三国蜀置,授予出使其它政权的使臣。《三国志费祎传》: “(诸葛)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金、元皆置为武散官,金正七品下,元正六品,敕授。明朝定为正六品武官初授之散阶称号。清初沿置,为武职中属绿营者正六品之封赠,乾隆二十年(1755),改名武信郎
西园八校尉
官名合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初置,领西园军,以镇压黄巾起义。据《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引乐资《山阳公载记》,八校尉即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乌丸校尉
参见“护乌丸校尉”。
平东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贺齐任之,统兵征伐上饶等地。见《三国志贺齐传》。官名,三国吴置,掌领兵作战。《三国志吴书贺齐传》:“名帅尽禽,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拜为平东校尉。”
典农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元年 (196),曹操置,掌屯田事务。职掌及僚属同典农中郎将,唯任稍低,郡国大者置中郎将,小者置此,秩比二千石。三国魏沿置,六品。元帝咸熙元年 (264) 罢诸田官,遂改任太守。吴诸郡有屯田者亦置,统诸县如太守。参见“典农中郎将”。官名。汉末曹操置此
中垒校尉
官名。汉武帝初置。为北军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戌卫京师,兼任征伐,有丞、司马。《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或谓“西域”当作“四城”。东汉省。官名,汉武帝置,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秩二千石。东汉省,置北军中候,掌监五营。见《汉书百官
中校尉
官名。北魏置,陆陵成自此职迁河间太守。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九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官名。北魏置,为从九品上武职。见《魏书官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