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北枢密院
官署名。辽朝置。亦称“契丹枢密院”,简称“北院”。始置于世宗大同元年(947)。初掌契丹及部族事务,后逐渐成为辽朝政治中心,为辽最高执政官衙。主要管理契丹及其他部族军、政事务。长官为北院枢密使,下设知北院枢密使事、知密枢院事、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同
签书北枢密院事
官名。辽置,为北枢密院的佐官。见“北枢密院”。
知北枢密院事
官名。辽置,为北枢密院的佐官。见“北枢密院”。
权领枢密院
官名。宋徽宗政和七年 (1117)始置,以童贯为之,宣抚陕西、河东、河北三路。宣和元年(1119),改领枢密院。
知北院枢密院事
官名。辽朝置为北面官。北枢密院官员,低于知北院枢密使事,高于副使。
山东行枢密院
官署名。简称山东行院。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由山东统军司改置,掌管山东诸军。设行枢密院副使、判官等职。至元十年,改为淮西等路行枢密院。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复置山东行院,掌山东诸军征讨、屯田等务。又设分院于漷州 (今河北河西务),专掌畿内军屯。
汉人枢密院
官署名。辽代置,即“南枢密院”。
直枢密院
官名。辽代置。保大二年(1122),李处温立耶律淳为帝,以族弟李处能直枢密院,实掌枢密院之权。
行枢密院
官署名。简称行院。辽、金、元三朝在地方设置的临时军政机构。辽设有左、右林牙掌文翰,参谋关豫军机,为北面官。金元多为枢密院派出机构,设官与中朝枢密院大体相当而规模较小。
同知枢密院事
官名。亦称同知枢。北宋淳化二年(991)始置,枢密院副长官,元丰改制,定为正二品。辽代北、南枢密院各设同知北院、同知南院枢密使事,位枢密副使下。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置一员,后定置四员,正二品,为知枢密院事副职,位枢密副使上。
北枢密院
官署名。辽代置。亦称契丹枢密院,简称北院。始置于大同元年(947)。初掌契丹及部族事务,后逐渐成为辽朝政治中心,为辽最高执政官衙。主要管理契丹及其他部族军政事务。长官为北院枢密使,下设知北院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官名。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始置,主管枢密院政务,以桑维翰为之。北宋初,无定制,与枢密使不并置。熙宁中并置,主持全国军政。元丰改制罢枢密使,以知枢密院事为枢密院长官,正二品,置同知枢密院事为副贰。元祐初又置签书院事为之贰。南宋绍兴七年(1137)罢,改置枢密使,
东川行枢密院
官署名。元代地方统军机构。世祖至元十年(1273)四月,由东川统军司改置,设司于重庆附近,掌东川诸军,置行院事、佥院、同佥等官。十三年四月,并入西川行枢密院。
同签书枢密院事
官名。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始置同签署枢密院事。后避英宗赵曙名讳改称同签书,元丰改制罢。元祐后复置。
同签枢密院事
签亦作佥。官名。金枢密院在签书枢密院事之下设同签枢密院事一员,正四品。元枢密院于大德十年(1306)始于佥院下置同签枢密院事三员,后定置二员,正四品。
监三省枢密院门
官名。宋置。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枢密院门钥。原以小使臣及内侍官充任。嘉定六年(1213),改以曾为知县、通判资序人充任,省罢小使臣,内侍官改以三省、枢密院机察官为官衔。
北枢密院中丞司
官署名。辽北枢密院所属机构。掌纠察百官。设点检中丞司事、总知中丞司事,以及左右中丞、侍御等官。重熙二十年(1051),罢中丞记录职官过犯,令承旨总之。
领枢密院事
官名。北宋政和七年(1117),以内侍童贯宣抚陕西、河东、河北三路,带同签书枢密院衔。后改权领枢密院,宣和元年(1119)进为领枢密院事,为枢密院长官。其后又以郑居中为之。
签书枢密院事
官名。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枢密使曹彬随太宗征太原,始以枢密直学士石熙载签署枢密院事,为枢密院代理长官,后用为次官。避英宗赵曙名讳,改签书枢密院事。元丰改制罢。元祐三年(1088)复置,后定为从二品。辽代北、南枢密院分设签书北、南院枢密使事,位在同知枢密使事下
三省枢密院激赏酒库
见“三省枢密院激赏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