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本草待诏
官名。汉代少府所属太医令的属官,掌草药。
食疗本草
书名。又名《补养方》。唐孟诜著。三卷。约成书于开元二年(714)。由其弟子张鼎补不足者八十九种,并归为二百二十七条,皆说食药治病之效,为中国古代食疗专著。原书已佚。《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有征引。敦煌石室曾发现唐人写本残卷,记载石榴、胡桃等二十六味食疗药物
重广英公本草
即“蜀本草”。
陈藏器本草
即“本草拾遗”。
图经本草
即“本草图经”。
蜀本草
书名。又名《重广英公本草》。五代后蜀韩保升等撰。二十卷。据《嘉祐补注本草》引文记载,作者将唐《新修本草》和《药图》,增加内容,相参校订成书。已佚。宋代本草书中偶见其说。
唐本草
即“新修本草”。
嘉祐补注神农本草
书名。简称《嘉祐本草》。北宋掌禹锡、林亿、苏颂等编修。二十一卷。嘉祐五年(1060)成书,次年初刊。该书以《开宝本草》为蓝本,增药九十九种,其中八十二种辑自前人本草,十七种为未见书载的新用者,共载药一千零八十二种(书原序)。此书保存了《药对》、《药性论》、《食疗本
开宝本草
书名。北宋刘翰、马志等九人初编。成书于开宝六年(973)。以《唐本草》、《蜀本草》为依据,并以陈藏器《本草拾遗》等相参,重修本草,增加新药,勘正名称,定名为《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卷。次年,由李昉、王佑、扈蒙等重新校勘,定名为《开宝重定本草》,仍为二十卷,另有
本草品汇精要
书名。明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王槃等撰。四十二卷,又目录一卷。成书于弘治十八年(1505)。以《本经》、《别录》、《本草拾遗》、《证类本草》等为基础整理而成。载药一千八百一十五种,附以彩绘药图一千三百五十八幅。分药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十部,
本草衍义
书名。北宋寇宗奭撰。二十卷。成书于政和六年(1116)。初刊于宣和元年(1119)。著者鉴于《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均有疏误,故考诸家之说,并亲自搜集求访,历十余年,撰成此书。书中阐述了《嘉祐本草》释义未尽的四百七十二种药物,辨析范围包括药名、产地、性状、真伪、制法
本草经集注
书名。南朝梁陶弘景撰。七卷。约成书于齐永元二年(500)。收载药物七百三十种,其中三百六十五种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另外三百六十五种则来源于汇集许多医家在《神农本草经》的不同传本中“附经为说”的增补内容,分别用朱字、墨字表示,陶氏注解用小字标出。本书扩充了《本
本草备要
书名。清汪昂撰。八卷。初刊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本书首载药性总义,次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及人等八部,载药四百七十八种。对各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均有记述,并以药物所属之十剂冠于药首。附图四百余幅。流传较广。今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本草原始
书名。明李中立撰。十二卷。成书于万历四十年(1612)。以药材鉴别及炮制为主。附药图三百七十九幅,大多为根据实物绘成的药材图。书中之药分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等十部,共载药品四百五十二种。每药之下记其产地、原动植物形态、性味、主治、药图及解说等
本草拾遗
书名。又名《陈藏器本草》,简称《拾遗》。唐陈藏器撰。十卷。作者对《唐本草》遗漏的药物和当时新发现的药物进行增补,开元二十七年(739)撰成是书。序例一卷,将药物按性能分为“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丰富了方剂学的基本原则,至今仍
本草经疏
又名《神农本草经疏》。书名。明缪希雍撰。三十卷。成书于天启三年(1623)。从《神农本草经》中选出四百九十种药,以《本经》为经,《别录》为纬,采用注疏方式加以阐述。兼采后世常用之品。在“续序例”上卷中,撰有药学论文三十三篇,其中均有作者自己研究心得及新见解。卷三
救荒本草
书名。明朱橚撰。四卷。作者系明太祖第五子。据《明史》本传载,朱橚封周王于河南开封时,广泛搜集“可佐饥馑者”植物四百余种,植于园中,亲自观察,从中选出食用品种,叫画工依照实物逐一绘图,附以说明,指出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用部分和食法,编成此书。书中所录野生
本草从新
书名。清吴仪洛撰。十八卷。初刊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该书系考订补充汪昂《本草备要》而成。首论药性总义,次分药物为草、木、果、菜等十四部,载药七百二十种,五十二类。部类名称多与《本草纲目》同。唯编排次序有所变更。介绍药物的鉴别、性味与炮制,流传甚广。现存初刊
本草
中药的统称。始见于《汉书平帝纪》。五代韩保升谓:“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故历史上中药著作多用此称,如《神农本草经》。历代都对“本草”修订增补。明李时珍博采诸家之说,删繁补缺,勘订讹误,著《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根据《本草
嘉祐本草
即“嘉祐补注神农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