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昭武校尉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637) 置为正六品上武散官。北宋初沿置,为正六品上武散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罢。官名。唐置,正六品上,为武散官。见《新唐书百官一兵部》。
昭武都尉
散阶称号。清朝武职正四品之封赠。初,武职中属绿营者正四品封明威将军,乾隆二十年(1755)改昭武大夫,属八旗者正四品封中宪大夫。三十二年,统一为昭武大夫。五十一年,改此称,遂为定制。官名。清置,清代武职正四品授昭武都尉。见《清史稿职官一兵部》。
昭武副尉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置为正六品下武散官。北宋初沿置,为正六品武散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罢。官名。唐置,正六品下,为武散官。见《新唐书百官一兵部》。
昭武中郎将
官名。三国蜀、吴置。蜀胡济以此职行中参军,吴孙奂以此职统兵,领江夏太守。见《三国志李严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宗室传》。官名,三国蜀、吴皆置,掌屯卫兵,也帅军征伐。《三国志吴书宗室传奂》:“(奂卒)子承嗣,以昭武中郎将代统兵,领郡。”
昭武将军
官名。三国魏置,为杂号将军中权任较重者,《三国志诸葛诞传》: “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五品,三国吴亦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从三品下,二十三年改为四品。明朝定为正三品武官加授之散阶称号。杂号将军名,三国魏、吴皆置,掌
昭武大夫
散阶称号。清朝乾隆二十年 (1755),改明威将军置,为武职中属绿营者正四品之封赠。三十二年,属八旗者正四品亦封此。五十一年,改为昭武都尉。
昭武大将军
官名。金代武散官正四品上称昭武大将军。元代武散官正三品上称昭武大将军。见《金史百官一武散官》、《元史百官七武散官》。武散官名。金始置,秩正四品上。元沿置,升秩为正三品。
汉昭武皇帝
即“刘聪”。
昭武钱
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称周王,继铸利用钱后,又铸文为“昭武”之钱,称昭武钱。乾隆二十二年(1757)令易换收回。昭武通宝
昭武大将军
武散官名。金、元皆置,三十四阶之第七阶。金正四品上。元正三品,宣授。
昭武副尉
官名。唐始置,为正六品下武散官。北宋初沿置,为正六品武散官,元丰改制罢。
昭武校尉
官名。唐始置,为正六品上武散官。北宋初沿置,为正六品上武散官,元丰改制罢。
昭武都尉
官阶名。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改昭武大夫设,为武职正四品之封赠。
昭武将军
官名。三国魏置,为杂号将军中权任较重者,五品。三国吴亦置。北魏置,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三品下,二十三年改为四品。明代置为武职正三品加授之散阶称号。
昭武大夫
官阶名。清初武职正四品之封赠,乾隆五十一年(1786)改为昭武都尉。
昭武九姓
隋唐时对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九姓政权的总称。据《新唐书西域传下》,九姓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康国旧居祁连山北之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北),其王本温姓,月氏人,汉康居之后裔,为匈奴所破,移居于此。其支庶分王各地,并以昭武为姓,故谓昭武九姓。其
昭武县
相传本大月氏昭武城(《魏书西域康国传》),西汉置县。治今甘肃临泽县北。属张掖郡。西晋改为临泽县。
后燕昭武皇帝
即“慕容盛”。
昭武
清初吴三桂年号(1678)。
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的词语属性 拼音zho w ji xng拼音字母zhao wu jiu xing拼音首字母zwjx 昭武九姓的百科含义 “昭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中《地理志》所属的张掖郡昭武县(今甘肃)。《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