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钤辖教坊所
官名。宋朝教坊主管官,以内侍官兼任,掌宴乐阅习,以待宴享之用。官署名。掌教习音乐,以待宴享之用,与教坊同为音乐承应机构。
教坊司奉銮
官名。为明代教坊司主官。《明史职官三教坊司》:“教坊司,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并从九品;掌乐舞承应。”官名。明代教坊司的主官。见“教坊司”。
教坊提点
官名。金代教坊设提点,正五品;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判官,从八品。掌殿庭音乐,总判院事。见《金史百官二教坊》。金代教坊的主官,见“教坊”。
教坊副使
官名。宋朝教坊副长官,员二人。金朝亦置,从六品,位在教坊提点、教坊使之下。官名。宋金教坊使的副职,参见“教坊”。
教坊使
使职名。唐高祖武德(618—626)置内教坊于禁中,以按习雅乐。武则天时改内教坊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714)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自此,教坊不隶太常寺,以宦官为教坊使。直至五代,沿袭不改。官名。唐置,为教坊长官。唐设教坊,
教坊司
官署名。唐高祖武德(618—626)后始置于禁中,隶太常寺,又名内教坊。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更名云韶府,以中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714) 复置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第一、二曹博士。京都又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不隶太常寺,以中官为教坊使。宋朝置,仍隶太常寺,掌教习
教坊
见“教坊司”。官署名。掌教习音乐,俳优杂技。《新唐书百官三太乐署》:“武德(高祖李渊的年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自是不隶太常
右教坊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 (713—741) 初,京都置,掌俳优杂技,以教坊使领之,不隶太常寺。又,参见“教坊司”。
提点教坊司
见“教坊司”。
内教坊
宫廷教习乐舞之所。唐高祖武德(618—626)以后置于禁中,掌教宫廷乐舞,隶于太常寺。太宗贞观(627—649)中始造燕乐,玄宗时又分为二部,堂下立奏,堂上座奏。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改名云韶府,玄宗开元二年(714)置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京都置左、右
左教坊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713—741)初,京都置,掌俳优杂技,以教坊使领之,不隶太常寺。又,参见“教坊司”。
左教坊
官署名。唐开元二年(714)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教坊属下各置左、右教坊。掌宫廷乐舞。西京左教坊在延政坊(原长乐坊),右教坊在光宅坊。东都左、右教坊俱在明义坊,左在东北,右在西南。参见“教坊司”。
内教坊
见“教坊司”。
教坊
见“教坊司”。
教坊使
官名。唐武德年间置教坊于禁中,以按习雅乐。武则天时改内教坊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开元二年(714)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至五代,沿袭不改。宋、金皆置,为教坊长官。
教坊司
官署名。历代掌管承应宫廷宴会、祭祀声乐歌舞之机构。始置于唐武德后,隶太常寺,因设于宫禁中,又称“内教坊”。武则天时更名云韶府,开元二年(714)复置于蓬莱宫侧。京都又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不隶太常寺。五代沿置。宋仍改隶太常寺,设使一人、副使二人,下设都色长
教坊记
书名。唐崔令钦著。一卷。令钦,博陵(治今河北定州)人,历官国子司业。本书三千字,记述开元时有关教坊设置,乐工舞工的教习、排练、演出制度、生活琐事。录有教坊曲名三百二十四个(《四库提要》误作三百二十五个)。并记释“大面”、“踏摇娘”、“乌夜啼”、“春莺啭”等戏曲
提点教坊司
见“教坊司”。
右教坊
见“左教坊”、“教坊司”。
教坊司
教坊司的词语属性 拼音jio fng s拼音字母jiao fang si拼音首字母jfs 教坊司的百科含义 教坊司,中国明代的政府机构。前身为始于唐代的教坊,明代改为教坊司,隶属礼部,负责庆典及迎接贵宾演奏乐曲事务,同时为官方妓院,拥有众多乐师和女乐(官妓)。清代顺治废除女乐,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