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右拾遗
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始置,员二人,从八品上,属中书省,掌供奉讽谏。天授二年(691)增至五人,后除授渐滥,有“拾遗平斗量”之讥。宋初沿置,多别领中外职任,不专任谏职。太宗端拱元年(988)改名右正言。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复置,掌规谏讽谕,隶中书门下省。光
拾遗左右
官名。北魏初置。《魏书 丘堆传》:“太宗即位,拾遗左右,稍迁散骑常侍。”
拾遗
①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始置左、右拾遗各二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掌拱奉讽谏。从八品上,为士人清选。宋初多出领外任,不专任谏职。太宗端拱元年(988),改正言。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复旧名,掌规谏讽谕,隶中书门下省。光宗绍熙二年(1191)又改正言。辽置左、右
拾遗之臣
谏臣,讽谏之臣。《汉书谷永传》:“臣永幸得以愚朽之材为太中大夫,备拾遗之臣。”太中大夫掌侍从谏争。唐朝有左拾遗、右拾遗二官,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以救天子言行之遗失。见《新唐书百官二门下省》。
左拾遗
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 (685) 始置,员二人,从八品上,属门下省,掌供奉讽谏。天授二年 (691) 增至五人,后除授颇滥,有“拾遗平斗量”之讥。宋初多出领外任,或兼领别司,不专任谏职。太宗端拱元年 (988) 改名左正言。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1188) 复置,专任谏诤,不兼纠劾
右拾遗
官名。唐垂拱元年(685)始置,属中书省,员二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天授二年(691)增至五人,后除授渐滥,故有“拾遗平斗量”之讥。宋初沿置,多别领中外职任,不专任谏职。端拱元年(988)改名右正言。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复置,掌规谏讽谕,隶中书门下省。绍熙二年(1191)
辽史拾遗
书名。清厉鹗撰。二十四卷。作者以元修《辽史》缺略太甚,乃博采旁搜,征引书籍三百余种,或注或补,于乾隆八年(1743)告成。本纪则摘录原文为纲,补注皆低格于下;志、传、国语解(契丹语释义),旧有者标其名目,补缀事实;新增者另立名目,下系“补”字。所引史料,均注出作者、
少广拾遗
书名。清梅文鼎著。一卷。康熙三十一年(1692)成书。为作者答复友人关于高次开方法的询问而作。全书以贾宪三角即开方作法本源为核心,系统阐述开高次方的立成释锁法。从开平方到开十二次乘方,各举一例,用笔算演开方细草。
四书拾遗
书名。清林春溥编撰。五卷。历代儒家学者对四书之考订训释,各具见解特识。林氏取汉唐以迄清代诸家之说,录其可存,择精取纯,并依《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分类汇编成书。有道光十四年(1834)竹柏山房家刻本。
辽史拾遗补
书名。清杨复吉撰。五卷。复吉以厉鹗《辽史拾遗》尚有遗漏,据所搜采得四百余条,分为五卷,体例悉依厉鹗之例。惟于厉氏所增者,下注“拾遗补”字;厉氏未备,为其新增者,下注“续补”字。书成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
古籀拾遗
书名。清末孙诒让撰。三卷。从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和吴荣光《筠清馆金文》中选取六十六器,分析铭文的文字偏旁、结构,并根据史实和制度加以考释,创见颇多。附有《宋政和礼器文字考》一篇。
古书拾遗
书名。清林春溥编撰。四卷。古代典籍往往因故散佚,但其残篇遗文,每每可采而得。林氏广泛搜集,如《易》、《书》、《周书》、《诗》、《竹书纪年》、《纬候》、《世本》、《春秋》、《礼》的逸文或逸篇,及古铭、古祝、古歌、古谣、古语、古谚等,分类汇编成本书,可供研究古
左拾遗
官名。唐垂拱元年(685)始置,属门下省,员二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天授二年(691)增至五人,后除授颇滥,故有“拾遗平斗量”之讥。宋初沿置,多出领外任,或兼领别司,不专任谏职。端拱元年(988)改名左正言。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复置,专任谏诤,不兼纠劾之职,隶中书门
三史拾遗
书名。清钱大昕撰。五卷。是书对《史记》、《汉书》、《后汉书》进行校勘、考订,类似今日之校勘记。作者企图通过文字的校勘,以订补史实。采用纪、传、志、表互校的办法,或用碑志及有关文献的同一记载排比,实为《廿二史考异》之续作或补遗,故称《拾遗》。与《诸史拾遗》内
本草纲目拾遗
书名。清赵学敏撰。十卷。乾隆三十年(1765)刊行。该书为补充《本草纲目》而作,载药九百二十一种,其中七百一十六种为《本草纲目》未曾收载或叙述不详者。在分类方法上,取消人部,增加藤、花部,分金石为金、石二部,收载了许多民间用药及部分外来药,总结了中国药物学的成就
本草拾遗
书名。又名《陈藏器本草》,简称《拾遗》。唐陈藏器撰。十卷。作者对《唐本草》遗漏的药物和当时新发现的药物进行增补,开元二十七年(739)撰成是书。序例一卷,将药物按性能分为“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丰富了方剂学的基本原则,至今仍
胜朝彤史拾遗记
书名。明末清初毛奇龄撰。六卷。明代后妃传记。奇龄初得其父所藏《宫闱纪闻》一卷,载事不确,文不雅驯,后预修《明史》,分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后妃传》,乃取外史所纪,与实录参修,而掇其剩稿,合之《宫闱纪闻》,撰成是书,凡十六朝六十五传。其实所录者大都已
澄碧楼史界拾遗录
书名。清末时敏氏撰。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中下三卷,下卷未刊。已刊者为札记形式,采录笔记和传闻资料,间加评论,主要叙有关明亡及清兴文字狱、实行民族压迫等史实。如“郑延平与满清往复书牍”记郑成功坚拒清朝招降;“江阴城守惨状”述清初江阴人民反对剃发、英勇抗
唐折冲府考补拾遗
篇名。近人罗振玉撰。一卷。罗氏于撰《唐折冲府考补》后,又得中州新出土唐墓志二百余件,其中可补劳经原《唐折冲府考》者,有唐兵府三十四、隋兵府三,乃辑录为是篇。收入《二十五史补编》。
数学拾遗
书名。清丁取忠撰。一卷。初刊于咸丰元年(1851),再刻于同治十三年(1874)。系丁氏早年研习数学心得,分两个方面,一是弦、矢三角函数与弧的互求及级数表示,二是传统差分术的讨论。成就以后者为高。如将三色差分径设一物为零简化为二色差分,较好地阐释了《张丘建算经》百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