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拱卫郎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官名始置,为从七品武阶官。武阶官名。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置,秩从七品。
拱卫指挥使司
官署名。明初改拱卫司而置,为正三品衙门。后改都尉司。洪武三年 (1370) 改亲军都尉府。
拱卫直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朝置。设于世祖至元三年(1266),秩从四品,掌控鹤六百余户及仪卫事。置都指挥使、副使各一员。十六年,升正三品,增达鲁花赤一员,隶宣徽院。二十年,复为从四品。二十五年,归于中书省礼部。成宗元贞元年(1295),又升正三品。文宗时拨隶侍正府,置达鲁花赤一员,都
拱卫直使司
官署名。金朝置。属宣徽院。掌仪卫之事。原称龙翔军,海陵王正隆二年 (1157) 改名神卫军,世宗大定二年 (1162) 改称拱卫直使司。设使、副使统领司事。大定五年,以使为都指挥使,副使为副都指挥使,秩从四品、从五品。兼领威捷军。官署名。金设此官署,掌总统本直、谨严仪卫;
拱卫司
官署名。明初置,为正七品衙门。隶都督府,管领校尉。后改拱卫指挥使司,升正三品。再改都尉司。洪武三年 (1370) 改为亲军都卫府。官署名。金代设此官署,掌仪卫之事,其长官称使,从四品;副使,从五品。旧名龙翔军,正隆二年更名神卫军,大定二年又更名为拱卫司。见《金史百
拱卫大夫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及内侍阶官名,改四方馆使、昭宣使置,正六品。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四方馆使为拱卫大夫,秩正六品。
拱卫
功臣号。宋朝以赐禁军诸班直将校。参见“功臣号”。
拱卫司使
官名。金代设此官,为拱卫司长官,掌仪卫等事。见《金史百官二拱卫直使司》。
拱卫直都指挥使
官名。元朝设此官,从四品;掌控鹤六百余户,及仪卫等事。其属官有钤辖、提控案牍等。见《元史百官一拱卫直都指挥使司》。
拱卫直使、副使
武官名。金置,见“拱卫直使司”。
拱卫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置,九年升拱卫直都指挥使司。明初亦置,为正七品衙门。隶都督府,管领校尉。后改拱卫指挥使司,升正三品。再改都尉司。洪武三年(1370)改为亲军都尉府。
拱卫直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代属礼部。掌控鹤六百余户及仪卫之事。世祖至元三年(1266)始置拱卫司。九年升拱卫直都指挥使司。隶宣徽院,升正三品。二十五年,隶礼部。文宗至顺二年(1331),拨隶侍正府。置达鲁花赤一员,都指挥使四员领之,俱正三品,下设副指挥使、佥事等。
拱卫指挥使司
官署名。明初改拱卫司置,为正三品衙门。后改都尉司。洪武三年(1370)改亲军都尉府。
拱卫直使司
官署名。金代置。属宣徽院。掌仪卫之事。原称龙翔军,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改名神卫军,世宗大定二年(1162)改称拱卫直使司。设使、副使统领司事。五年,以使为都指挥使,副使为副都指挥使,秩从四品、从五品。兼领威捷军。
拱卫大夫
武臣及内侍阶官名。北宋政和二年(1112)由武阶官四方馆使及内侍班官昭宣使改名。
拱卫郎
武阶官名。北宋政和二年(1112)增置,从七品。
拱卫郎
拱卫郎的词语属性 拼音gng wi lng拼音字母gong wei lang拼音首字母gwl 拱卫郎的百科含义 宋阶官名。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二十四阶为拱卫郎。绍兴(1131-1162)时改为第三十二阶。至元三年(1266)始置拱卫司,属礼部。
拱卫大夫
拱卫大夫的词语属性 拼音gng wi di f拼音字母gong wei dai fu拼音首字母gwdf 拱卫大夫的百科含义 拱卫大夫宋阶官名。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二阶为拱卫大夫。元丰改制后改为拱卫大夫。
拱卫
拱卫的词语属性 拼音gng wi拼音字母gong wei拼音首字母gw 拱卫的词语解释拱卫[ gng wi ] 环绕在周围保卫着: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像两个巨人,紧紧环抱着渤海,同时也~着首都北京。 拱卫的百科含义 拱卫,指环绕;卫护。例:《泰山极顶》:“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