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
书名。清赵钺、劳格撰。三卷。本于唐崔湜《御史台精舍碑铭》所记唐侍御史并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并内供奉、侍御史兼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杂知御史及此中未书官位者一千数百人姓名、事迹,采集两《唐书》、《唐会要》、《文苑英华》等书及诸家文集所载有关资料,分别甄录于诸人
北京留司御史台
见“三京留司御史台”。
御史台记事
即“御史台记”。
御史台五使
官名合称。北宋前期指御史台左巡使、右巡使、监察使、廊下使、监香使。元丰改制,皆罢。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官署名。简称南台。元御史台的分遣机构,秩从一品。设大夫一人,中丞二人,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各二人。下辖察院,设监察御史二十八员。监察江浙、湖广、江西等江南三省。至元十四年(1277)置行御史台于扬州,二十一年移置杭州。次年,移于江州(今江西九江)。二十三年,迁至建康
御史台记
书名。一名《御史台记事》。唐韩琬撰。十二卷。记唐初至开元五年(717)御史台诸官姓名、行事及官制沿革故实,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及主簿、录事等逐一载次。末附杂说五十七条,论御史正邪得失。已佚,《通鉴考异》有征引。今本一卷,五十条,系
御史台精舍碑
今存陕西西安碑林。唐开元十一年(723)刻。崔湜撰,梁升卿书。隶书十八行,行三十字。碑文完好,书法整丽。碑阴及侧皆当时名流如颜真卿等人题名。清翁方纲谓“唐人小楷,无此题名出色”。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官署名。元御史台分遣机构。简称西台,监察陕西、云南、四川、甘肃四行省。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云南已置省,原设之按察司不足节制,乃立云南诸路行御史台于中庆(今昆明)。大德元年(1297),以甘肃、陕西两省所领之地边远,诸王驸马分布其地,钱粮供应甚重,遂移云南行台于京
南京留司御史台
见“三京留司御史台”。
御史台
官署名。国家最高监察机构。东汉始置,设于禁中兰台,别称兰台、宪台,与尚书、谒者台并称“三台”,名义上隶少府。职掌保管宫廷所藏图籍秘书、文书律令、档案,监察、弹劾百官,复查疑狱。长官为御史中丞,属官为治书侍御史二员,掌复核疑狱;侍御史十五员,分掌令、印、供、
三京留司御史台
官署名。宋陪都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今河北大名)三留守司皆有御史台,各置管勾台事一人,以朝官充任。掌拜表行香,纠举违失,实为闲散差遣。
西京留司御史台
见“三京留司御史台”。
左御史台
官署名。唐神龙元年(705)改左肃政台置。及废右台,即去“左”字。参见“御史台”。
右御史台
官署名。唐神龙元年(705)改右肃政台置,景云三年(712)废,先天二年(713)复置,督察诸州。寻废。参见“御史台”。
御史台
御史台的词语属性 拼音y sh ti拼音字母yu shi tai拼音首字母yst 御史台的词语解释御史台[ y sh ti ] 中国古代监察官署名称,又名宪台。 御史台的详细含义 官署名。专司弹劾之职。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初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梁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后周则称司宪。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