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熙明阁待制
官名。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改显谟阁待制置,旋复旧名。参见“显谟阁待制”。
显文阁待制
见“显文阁”。官名,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置,掌更直备顾问。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见《宋史职官二》,参看“显文阁学士”条。
龙图阁待制
官名。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置,以他官兼任。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四年,定其位在知制诰下。多以特恩加赐内外官,带此职可享受超迁官阶的优待。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从四品。官名,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置,以杜镐、戚纶任之,并依旧充职。班
徽猷阁待制
官名。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置,从四品,属侍从贴职。官名,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置,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徽猷阁学士”条。
翰林待制
官名。金置,属翰林学士院。秩正五品,员额不限,分掌词命文字,分判院事,衔内不带知制诰。元沿金制于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分别置待制,品秩与金同。
宝谟阁待制
见“宝谟阁”。官名,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置,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宝谟阁学士”条。
焕章阁待制
官名,宋孝宗淳熙十年(公元1188年)置。位次于学士和直学士,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焕章阁学士”条。官名。见“焕章阁”。
集贤院待制
官名。唐永泰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集贤门,凡三十人,以备咨询。崔佑甫为相,建议文宫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著为令•正衙待制官每日二人。元集贤院亦置待制一人,秩正五品。
显谟阁待制
官名。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置,属侍从贴职。后定为从四品。南宋因之。官名,宋朝置,位在学士、直学士下,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显谟阁学士”条。
宝章阁待制
见“宝章阁”。官名,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置,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宝章阁学士”条。
天章阁待制
官名。宋仁宗天圣八年 (1030) 置,以他官兼任,掌侍从备顾问,有所献纳则请对或奏对。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定为从四品贴职。南宋因之。官名,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置,以他官兼任,寓直于秘阁,与龙图递宿,寻命范讽、鞠咏充职。见《宋史职官二》,参看“天章
待制官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选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省,以备咨询政事,为待制官之始。高宗永徽(650—656)以后,以学士、文人待制; 玄宗先天(712—713)时以京“清官”及“朝集使”六品以上,每日两人随仗待制;开元十四年(726),令百官更直待制;德宗建中二年(781)令中书、门下
待制
①官吏更宿制度。始见于唐。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二省,时时召以草制。高宗永徽(650—655)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门。武则天文明元年(684)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章善、明福门。玄宗先天末(713)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
宝文阁待制
官名。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置,充侍从以备顾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从四品贴职。南宋因之。官名,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置,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宝文阁学士”条。
华文阁待制
见“华文阁”。官名,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置。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华文阁学士”条。
敷文阁待制
官名。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置,为从四品贴职。参见“贴职”。官名,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置,位次于学士、直学士,掌更直备顾问。见《宋史职官二》,参看“敷文阁学士”条。
显谟阁待制
官名。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置,属侍从贴职。后定为从四品。南宋因之。
待制集
即“柳待制文集”。
待制官
唐贞观元年(627)选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省,以备咨询政事,为待制官之始。永徽以后,以学士、文人待制;先天时以京“清官”及“朝集使”六品以上,每日二人随仗待制;开元十四年(726),令百官更直待制;建中二年(781)令中书、门下两省分置三十员,其后正衙待制,每日二人
待制
官吏更宿制度。亦指待制之官。始见于唐。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二省,时时召以草制。永徽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门。文明元年(684)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章善、明福门。玄宗先天末(713)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永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