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属国
属国丞
官名,汉置,佐治民。《后汉书百官志》:“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
属国长史
官名,也称辽东属国长史。东汉置,掌辽东属国事。《后汉书公孙瓒传》:“瓒还郡,举孝廉,除辽东属国长史……诏拜瓒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復兼领属国长史。职统戎马,连接边寇。”
右将军典属国
官名,汉置,此为右将军兼典属国或说是以右将军任典属国。掌护归降的少数民族。西汉时,前后左右将军为重号将军,掌征伐。典属国,掌归降的各少数民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
属国节度使
官名。辽属国之小者置节度使以为主官,称某国某部节度使;其副职为副使,称某国某部节度副使,均属北面属国官。
属国大王
官名。辽置,属北面属国官。《辽史百官志二》说:“辽制,属国、属部官,大者拟王封,小者准部使,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恩威兼制,得柔远之道。”属国之大者始置大王。其属官有于越、左相 右相、惕隐(亦称司徒)、太师、太保、司空(本名“闼林“)。
典属国下大夫
官名。北魏置,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魏书崔挺传》:“(挺)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转登闻令,迁典属国下大夫。”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未载。参见“典属国”。
典属国
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掌诸属国归附少数族事务,秩二千石。属官有九译令。武帝时增设诸属国以处内附匈奴,各置都尉,皆隶之。多以熟悉边事者充任。成帝河平元年(前28)省并大鸿胪。北魏复置,其职略同,亦称典属国下大夫。官名。秦置,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西汉沿置,
属国都尉
官名。即管理属国事务的行政长官。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置五属国于西北边郡,安置内附匈奴族,沿其旧俗,置匈奴官号,而设都尉主之,掌民政军事,兼负戍卫边塞之责,秩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候、千人等。初隶典属国,后典属国省并大鸿胪,遂直隶中央,与诸郡守略同。宣帝以
属国详稳司
官署名。辽于各属国各置详稳司,称为某国详稳司,属北面属国官。各掌其本国兵马之事,设官有某国详稳、某国都监、某国将军、某国小将军。
北面属国官
辽朝北面官类名。辽境内,除契丹、奚各部外,尚有许多从属于契丹的部族,大者称属国、小者称部族。属国有大王、于越、左右相等官,部族则有节度使。统称属国官。一般以本族人为之,有时亦用契丹人统领。
典属国都尉
官名,汉置,也称属国都尉,掌蛮夷降者,俸比二千石,有丞一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
典属国候
官名,也称属国候,其职有二:一掌迎送宾客;二掌候官、候长、前沿候燧侦探报警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属国》。
典属国丞
官名,汉置,为典属国属官,掌文书。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属国》,参看“典属国”条。
蜀郡属国
东汉延光元年(122)以蜀郡西部置。属益州。治汉嘉县(今名山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名山、天全、雅安、荥经、汉源、石棉、九龙、泸定等市、县地。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改为汉嘉郡。
辽东属国
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辖境相当今辽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属幽州。东汉末省。三国魏正始五年(244)复置,不久改为昌黎郡。
典属国
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掌诸属国归附少数民族事务,秩二千石。属官有九译令。武帝时增设诸属国以处内附匈奴,各置都尉,皆隶之。多以熟悉边事者充任。成帝河平元年(前28)省并大鸿胪。北魏复置,其职略同,亦称典属国下大夫。
属国骑
汉代征调内附少数民族组成之骑兵。亦称属国胡骑。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匈奴昆邪王降后,增置五属国,以其众为属国胡骑,屯戍边郡塞下。亦常从征伐,为汉代重要边防力量。仅张掖属国即有精兵万骑。东汉沿置。
犍为属国
本犍为郡西南部,东汉永初元年(107)改为犍为属国。治朱提县(今云南昭通市)。辖境相当今云南东川、宣威以北(盐津除外)和贵州水城、威宁、赫章等地区。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定蜀,改为朱提郡。
北面属国官
辽北面官类名。辽境内,除契丹、奚各部外,尚有许多从属于契丹的部族,大者称属国,小者称部族。属国有大王、于越、左右相等官,部族则有节度使,统称属国官。一般以本族人为之,有时亦用契丹人统领。
属国都尉
官名。管理属国事务之行政长官。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置五属国于西北边郡,安置内附匈奴族,沿其旧俗,置匈奴官号,设都尉主之,掌民政军事,兼负戍卫边塞之责,秩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候、千人等。初隶典属国,后典属国省并大鸿胪,遂直隶中央,与诸郡守略同。宣帝以后,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