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尚书
南部尚书
官名。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置,尚书省南部曹长官。初员一人,后以南方州郡数量最多,权重政繁,故设员二人或二人以上。崔逞曾以此职录尚书三十六曹事。除管理南方州郡事务外,还统兵南进。多由本部属官迁任。孝文帝太和(477—499)改制罢。官名。北魏初期设,《文献通考职
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
见“中州断事官”。
燕京行尚书省
官署名。元朝置,又称燕京行台、燕京等处行尚书省,简称燕京行省。太祖十年(1215),改金中都为燕京,设燕京行尚书省,契丹人石抹明安父子先后任行省长官,兼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掌管燕京事务。太宗六年(1234),设中州断事官于燕京,总管中原政刑财赋,为燕京行省最高长官,兼
比部尚书
官名。北魏置。掌尚书省比部曹。《魏书陈建传》: “比部尚书、平原王陆睿”。参见“比部”。
录行台尚书事
官名。南朝梁置。《梁书武帝纪》下:“(太清元年547) 以大将军侯景录行台尚书事。”
录行尚书事
官名。三国魏置。皇帝出巡或出征时,尚书台部分官员随车驾而行,置此主持随行尚书台的日常事务。陈群曾以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任之。见《三国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职类“录尚书事”。官名,三国魏置。皇帝外出,尚书台部分官员跟随车驾,置此官掌随行尚书台日常事务。
尚书都坐
两晋南朝尚书省长官总办公署。亦称“尚书上省”、“尚书都省”。《宋书百官上》: “晋西朝八坐丞郎,朝哺诣都坐朝,江左唯旦朝而已。八座丞郎初拜,并集都坐。”
尚书都兵郎
即“都兵郎”。
尚书祠部郎
即“祠部郎”。
尚书度支郎
即“度支郎”。
尚书都令史
官名。两晋南北朝皆置,位在令史上,属尚书省。协助尚书左、右丞管理都省事务,监督诸曹尚书、尚书郎。晋、宋、南齐、北齐皆置八人,梁、陈置五人。晋宋秩二百石,梁二班,北魏、北齐从八品上。官名。为尚书左右丞的属官。东汉有尚书令史,晋始设尚书都令史,为尚书令史的领班
尚书省都事
官名。隋文帝开皇(581—600)初,改尚书都令史置,员八人,正八品上。唐朝沿置,员六人,从七品上。掌受事发辰,察稽失、监印、给纸笔。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亦置,正八品。金朝置四人,正七品,分隶尚书左、右司。
尚书南部郎
官名。北魏置。参见“南部郎”。
尚书南主客郎
即“南主客郎”。
尚书省
官署名。东汉有尚书台,魏、晋以后称省,然常台、省互称。当时拟诏出令纳奏封驳之权转归中书、门下(散骑、集书)等省,尚书省虽仍设于宫禁中,实已成为综理全国政务的外朝最高行政机构,地位颇重,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唯掌执行成命,向皇帝奏事须经中书、门下,对诏命有异议可
尚书驾部郎
即“驾部郎”。
分平尚书事
职衔名义。加此者得参与评议论决尚书政事,为机密要职。以同时加予数人,故称“分”。西汉武帝时以左右曹、诸吏分平尚书奏事,三国吴列为职衔。参见“平尚书事”。
度支尚书
官名。魏晋南北朝至隋初为尚书省度支曹长官。魏、晋、宋三品,梁十三班,陈三品、中二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二品中,二十三年改三品,北齐三品,隋正三品。隋文帝开皇三年(583) 改名民部尚书; 唐朝改名户部尚书,正三品;龙朔二年(662) 改名司元太常伯,后复名
行台殿中尚书
官名。东魏置。《北齐书张亮传》:“寻加(亮)都督扬、颍等十一州诸军事,兼行台殿中尚书。”职掌略同殿中尚书。
行台省度支尚书
官名。隋朝行台尚书省置,一员,视从三品,掌同度支尚书,兼掌都官、工部事。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