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首页
故事
典故
人物
知识
事件
词语
官职
吉日
假日
节日
节气
官学
琉球官学
学校名。清朝培养琉球留学生之机构,康熙二十三年(1684)琉球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均准入国子监就读,始称官学。其后,二十七年、雍正二年(1724)、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十年(1805)、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八年(1869)均派有陪臣子弟三至八人入监就读,月给膏火银。同治
蒙古官学
学校名。清理藩院所属学校之一。掌教授蒙文之事。以总裁三人为主官,设教习三人,学生二十四人。其经费及供给等项由咸安宫官学代办,每冠“咸安宫”三字。官学名。清置,由理藩院堂官兼管。掌教习蒙文,培养蒙文翻译人材。设总裁三人,教习三人,学生从蒙古八旗子弟中招收,员
左右翼世职官学
八旗官学名。每旗设一官学,共四所。设管理大臣十人,于满洲一、二品大臣内特简;参领六人,章京四人,掌检察事务;清书(满文)教习八人,骑射教习八人,掌教学生。
左右翼世职官学总理大臣
官名。清朝掌世职官学事务之大臣。额设十人,于满洲一、二品大臣内特简。左、右翼各设世职官学二。凡世职及世袭佐领十岁以上、十八岁以下者皆令入学。每五年主持考试满语、骑射,分别等次使用。其属下有参领六人,章京四人,清书(满文)教习八人,骑射教习八人。
八旗官学
学校名。清朝八旗子弟进学之处。顺治元年(1644)置。初定每旗一所。康熙五十年(1711)改为每二旗一所,雍正六年(1728)复旧。每所设助教三人,满洲二人,蒙古一人; 教习七人,满洲一人,蒙古二人,汉四人; 额外二人,汉员。分教满语、骑射、汉学等课艺。每所学生满洲六十名,蒙古
官学入仕
西周春秋时士的主要入仕途径。《礼记王制》说:“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征指徭役之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 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
长房官学
官学名。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设内监官学于蕉园,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改设于中海万善殿长房,掌教太监学习满、蒙、汉文字。设满教习二人,蒙古教习一人,并由内务府笔帖式教习汉字。参加学习的太监无固定员额。
景山官学
官学名。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设于景山前门左右连房,属内务府。专门培养上三旗佐领、管领下闲散子弟。设总管三人,汉书及翻译教习二十一人。额定学生为三百九十二人,入学年龄为十至十八岁,每人每月给银一两,每季给米二石六升。
官学教习考试
清代选拔官学教习的考试。清制,两翼宗学、八旗党罗学、咸安宫学、景山官学均设满汉教习。凡满洲教习,以文进士、举人、贡生、生员,翻译进士、举人、生员,现任笔帖式及因公诖误的废员考取;汉教习,咸安宫学以进士、举人,宗学、觉罗学、景山官学以举人,八旗官学以贡生考取
左右翼世职官学总理大臣
学官名。清代掌管世职官学事务之大臣。乾隆时置,额设十人,于满洲一、二品大臣内特简。每五年主持在校学生的满语、骑射考试,分别等次以备使用。其属下有参领六人,章京四人,清书(满文)教习八人,骑射教习八人。
回缅官学
官学名。清内务府所属机构。乾隆二十一年(1756)始于内务府衙门之南设立学房,拣选内务府司员二人充总管,并由回子二人及缅甸二人充当回、缅教习。其学生于内务府幼丁内拣选十人,学习回、缅语言文字。
蒙古官学
学校名。清代理藩院所属学校之一。乾隆十二年(1747)设立于咸安宫官学内。设管理事务大臣一人,以理藩院尚书简充;总裁三人为主官;教习蒙古二人,额外教习一人。掌教授蒙古经书及阿里嘎里字韵并书写马术克蒙古翻译等字。学生来自八旗蒙古各旗,每旗三人,共二十四人。其经费及供
长房官学
学校名。清代专教太监学习识字之学校。康熙三十五年(1696)设。因设于中南海万善殿长房一带,故名。开始仅十三人,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后无定额。初设满洲教习二人、汉教习一人、蒙古教习一人,授满、汉、蒙文。乾隆三十四年裁汉教习,改内务府笔帖式教习汉字。
琉球官学
学校名。清代培养琉球国留学生之机构。康熙二十三年(1684),琉球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均准入国子监就读,始称官学。其后,二十七年、雍正二年(1724)、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十年(1805)、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八年(1869)均派有陪臣子弟三至八人入监就读。设教习、博士
官学
①亦称官府之学。与私学相对。指春秋以前被官府垄断之学术和教育。当时文化典籍及礼乐器具皆存于官府,由官吏掌管,世代相传,以教贵族子弟,民间无著述文字,故曰“古者学在官府”(章太炎《论诸子学》)。学校名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
景山官学
学校名。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始设,隶内务府。因设于景山北上门两旁官房内,故名。负责教授上三旗官学生学习满、汉文。设总管三人及汉书教习、翻译教习多人,分别管理学务及教学事。学生来自上三旗子弟,及回子佐领下四名。额设三百九十二名,其中习满文者二百七十七名,习汉
八旗官学
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学堂。顺治元年(1644)设,每旗一所,隶国子监。乾隆时规定,每学满洲学生六十名,蒙古、汉军学生各二十名。后又在下五旗包衣中,每旗各添设满洲学生六名,蒙古学生二名,汉军学生二名。凡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下五旗包衣之文职五品、武职三品以上者,均可
世职官学
学校名。又名八旗世职幼官学。清代专门为未及岁之世爵设立的学校。乾隆十七年(1752)于八旗两翼各设官学二所。凡世职及世袭佐领年十岁以上、十八岁以下者皆令入学。设有专门教习,教授满语、骑射诸课。学生期满考试,分别等次使用。
官学
官学的词语属性 拼音gun xu拼音字母guan xue拼音首字母gx 官学的词语解释官学[ gun xu ] 中国历史上指各级官府所办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社学等。与“私学”相对。 官学的详细含义 旧时官府设立的学校。西周的国学、乡学,汉的太学、州郡县学,唐宋后的太学、国子监、府州
八旗官学
八旗官学的词语属性 拼音b q gun xu拼音字母ba qi guan xue拼音首字母bqgx 八旗官学的百科含义 清学校名。顺治元年(1644)置,属国子监。有满洲助教十六人,蒙古助教八人,分六堂,有满、汉助教、学正各十二人,学录六人。后加置满洲博士一人。曾改属礼部,后仍归国子监。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