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故事汇集网站

安徽女人和咸肉
如果一个安徽女人想吃咸肉,那么她的渴望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满足,马上就要得到的决心十头牛也拉不回。 于是这个安徽女人在家里翻箱倒柜,她搜罗厨房、阳台,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翻捡冰箱最后一层,当她捧着一尺长一寸宽的最后一块咸肉时,一些液体啪嗒啪嗒落下来。 这块咸肉,
人生故事《安徽女人和咸肉》
如果一个安徽女人想吃咸肉,那么她的渴望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满足,马上就要得到的决心十头牛也拉不回。   于是这个安徽女人在家里翻箱倒柜,她搜罗厨房、阳台,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翻捡冰箱最后一层,当她捧着一尺长一寸宽的最后一块咸肉时,一些液体啪嗒啪嗒落下来。   这
安徽司
即“安徽清吏司”。
安徽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清朝刑部所属安徽清吏司副长官。简称安徽司员外郎。雍正十二年(1734)设。满、汉各一人,从五品。佐郎中掌司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刑部改为法部,遂裁。
安徽清吏司郎中
官名。清朝刑部所属安徽清吏司长官。简称安徽司郎中。雍正十二年(1734)设。满、汉各一人,正五品。掌司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刑部改为法部,遂裁。
安徽清吏司
官署名。清朝刑部所属十八清吏司之一。简称安徽司。雍正十二年(1734),分江南清吏司设。掌核安徽刑名,兼办镶红旗、宣武门文移。设郎中,满、汉各一人; 员外郎,满、汉各一人; 主事,满、汉各一人; 经承二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刑部改为法部,遂裁。
安徽司郎中
即“安徽清吏司郎中”。
安徽司员外郎
即“安徽清吏司员外郎”。
安徽通志
书名。清邓廷桢监修,李振庸等纂。二百六十卷,首六卷。道光九年(1829)成书。悉从《江南通志》体例,分舆地、河渠、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类十志。搜采广博,考订详实,条理井然。有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1878)刊本。另有光绪四年吴坤修等纂修本等
安徽独立
武昌首义后,安徽革命党人约集部分新军于清宣统三年九月九日(1911.10.30)举事省城,失败。九月十五日皖北“信义会”组织民军在寿州起事,占据数县。旋合肥、芜湖、颍州、临淮相继光复。经本省立宪派斡旋和袁世凯通过赵秉钧电示,皖抚朱家宝遂“顺应时势”,于十八日宣布独立,
中英安徽铜陵县矿改定合同章程
即《铜官山开矿合同》。清光绪三十年四月二十二日(1904.6.5)订于北京。凡二十三条。英商凯约翰为总董的安裕公司取得开采安徽铜陵县铜官山矿产之权,以六十年为限,如展期,不得逾二十五年。
安徽省城大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安徽巡抚聂缉椝将省城安庆敬敷书院扩建而成。分列八斋,学生限额一百人。课以经史、算术、测绘、天文、舆地、格致、化学、外语。
安徽绅民忠义节烈表
书名。清裕禄主编。一百四十六卷。同治七年(1868)重修安徽通志,按察使裕禄嘱王志行等增辑历代殉节官绅、生员、团丁、妇女、僧尼等,以人数众多,乃别出为专书,光绪四年(1878)冬告成。分忠义、节烈二表,又各析为前后二编。前编始周、秦迄清道光朝,后编为咸丰朝以后。所收人
安徽全省铁路有限公司
商办企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由安徽京官吕佩芬等倡议设立,以李经方为总理。拟先筹筑芜湖至广德之间铁路,并接展浙界。为集股金而由官方出面抽收米捐,出口米每百五十斤认捐银一钱,遭米商反对,因路工迟滞而相率停捐。三十三年改以周学铭为总理。至宣统三年(1911)三月
安徽武备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安徽巡抚邓华熙在省城安庆筹设。次年四月开办,总办由安庆知府兼任,提调为谭学衡。招考聪敏健壮之举贡生监及文武候补、候选员弁与士绅子弟入学。学制三年,内堂课程有养兵秘诀、步兵操典、枪之保存法、体操教范、数学、世界地理、卫生、测
安徽二等学堂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安徽巡抚邓华熙在省城安庆创办。考收十三岁至十五岁读过经书、略通文理之绅民子弟入学肄业,学制四年;设华文、西学各正副教习。课程有史鉴、地舆、朱子小学、英文、格致、测量等。正课生定额六十名,另选附课生十六人。四年毕业,会考一次,酌取
安徽机器局
官办军用企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安徽巡抚冯煦创设于安庆。除造弹药外,附带修理枪械。
安徽白话报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一日(1908.10.5)在上海创刊。旬刊。线装,第七期起改铅印。李铎(警众)、李燮枢(辛白)等主编。以开通风气、联络团体为宗旨,提倡教育普及、地方自治、路矿自办。主要刊登安徽地方新闻。白话文言并用。共出十二期,宣统元年(1909)停刊。
安徽俗话报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年二月十五日(1904.3.31)在芜湖创刊。半月刊。陈独秀主编,房秩五、吴守一、汪孟邹等编撰。以开通民智,救亡图存为主旨,鼓吹收回利权、发展工矿实业、普及国民教育,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戏曲改革。陈独秀以“三爱”笔名刊发《说国家》、《亡国篇》、《瓜分
安徽师范学堂中国史讲义
书名。清末徐经纶撰。三册。首《通论》六篇,论史官建置、史书体裁、地理人种大略等。继分《上世期》、《中世期》、《近世期》,以封建正统史观,叙上古迄明亡历史。仿纪事本末体,厘为八十四课,期以二年卒业。为近代较早较完整的中国通史之一。书中夸誉清朝和反对革命处颇多